2009年5月4日星期一

經濟結構問題 年輕人難找工作

我畢業於03年,那年頭是沙士後期,找工作仍十分困難,月薪低至五、六千元的職位也有很多人爭奪。幸好,香港鄰近的是號稱“世界工廠”的珠三角,受惠於全球貿易一體化,正是欣欣向榮。也同時帶旺了香港的貿易及物流行業,吸納了不少我的朋友從事相關工作。

到了05-08年,金融業火爆,無論是零售銀行、商業銀行、甚至是投資銀行,也前所未有的大量招攬畢業生加入。更甚的是,本來已投身貿易及物流行業的朋友,也因種種原因,轉投金融界工作。

「好穩陣」行業 亦現栽員潮

09年的今天,似乎時代正在逆轉。我們原以為“好穩陣”、“可以長做長有”的行業都面臨著重大的挑戰。而我甚至懷疑,這兩個行業能否支撐現時這樣大規模的就業人口?更擔憂裁員潮何時才能完結?

首先講一講金融業。由於金融機構在過去幾年依靠出售基金、如迷你債券之類的結構性金融產品,賺取大筆利潤,便大開分行,增聘人手,以擴展個人理財業務。可是,自雷曼迷債事件後,不少投資者對此類金融產品的信心受到沉重的打擊。也因此,在過去幾個月的銀行裁員潮,個人理財業務部正正是重災區。

再看貿易及物流行業。國家的產業升級政策和全球貿易萎縮直接或間接導致了近期中國沿岸省份的大量工廠倒閉。廣東省正是重災區。因此香港貿易企業的生意大幅減少,正鬧裁員潮。

之所以說問題是結構性,是因為我認為即使經濟復甦,工種未必會回升至之前的數目。

就以銀行的零售銀行業為例,經過雷曼事件之後,香港人會再像前幾年般大舉購買銀行的金融產品嗎?另一方面,珠三角已倒閉的生產低增值產品的工廠會重開嗎?而香港在海運方面流失予深圳的生意會回流嗎?

中小企省成本 工種北移

也許我們應該要有心準備,以目前的形勢來看,能制造大量就業機會的新工種未必會在短期內出現。而我更擔心的是,很多服務業企業為了進一步節省成本,正進一步把低技術工的工種北移。過去只有大企業做,但現在連中小企業也開始有所行動。這是由於現時企業開源很難,唯有集中力量去節流。基於香港人和內地人的工資仍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將工種北移就是其中一個好方法。所以我相信,這些工種北移了就不容易回來。

也許我們應該祈求新的泡沫快些出現,那就可以吸納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會否就是最近經機會提出的六項優勢產業呢?

4 則留言:

匿名 說...

過去二十年,政府只著眼服務,物流業,旅遊業,金融業,這些全是依賴其他行業的興旺而生存,但對實業則沒甚支持. 現在珠三角工資也不便宜,政府應多利用河套區,做一些工業發展,或者在外圍的港灣填海,增加土地供應給工業用途. 以往香港的工業區已經沒落,一是變成商貿區,一是變成住宅區,工業沒有什麼的支持.

阿湯 說...

六項優勢產業,就是不重蹈香港黃金30年的優勢行業,因為它們可能已失勢:
http://fungtong.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_30.html

王力行 說...

匿名兄,

同意香港要發展新產業。但至於是否工業就不太肯定了。正如羅祥國博士最近道出的重要主題:發展任何行業也要有industrial cluster的配合。不知道那種工業有其他產業配合。

羅祥國博士訪問
http://www.takungpao.com/news/09/05/29/images_0708-1089716.htm

力行

王力行 說...

湯記兄,

對於你的想法,羅祥國博士有以下的回應,蠻有道理。

"但人們常津津樂道香港具有發展新產業的諸多優勢,如擁有世界級大學和學者、廉潔政府、良好融資環境、健全知識產權保護等,但羅祥國說,這個看法論據基礎太薄弱了,如果照這個邏輯,香港什麼都可以做,而對發展新產業,這些都不是主要因素。"

'倫敦東京都無製造業,八成是服務業,香港情況類似,工業也只占百分之五。香港應參考大都會經濟體,首要應鞏固原有支柱產業,務實地持續香港的優勢。辦法之一是加強支柱產業的基建,如政府協助相關產業,擴大內地國際網路,其二是加強本地人才培訓,常聽說本地人才不足,打擊本地人士氣,但哪里類人才不夠實不明確。"

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