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1日星期一

網絡動員推進社會 切勿只說不做

打從互聯網於九二年引入香港,網上社群就成為一股主流以外的聲音,但一直為人所忽略。直至零三年七一遊行,媒體始發現自己不再是單一的動員力量,亦有一群在網上組織的人站在行列之中。而去年反對警方處理藝人床照案執法手法,以及今年的反對淫審條例及基督教右派言論的遊行,網民都走在前線,各討論區及新聞組用家自行協調,超脫了一般人想像中的遊行或社會運動,總會有一核心團體或人物,而是組織鬆散、各自出動的網民。

筆者近日亦通過網絡,支援因興建廣深港高速鐵路而面臨拆遷的石崗菜園村居民。村民在零八年十一月赫然發現自己家園因興建車廠需被拆卸,之前政府的諮詢只到達區議會及村代表層面,卻忘了新界的村落眾多,又分成原居民和非原居民,訊息根本無法傳達到村民層面。村民的苦況迅速傳到網絡之上,一眾青年人找尋資料,聯絡專業人士提供意見,組合成新一波的社會運動,協助村民爭取公義。

推動網絡成公共空間 鞭策政府

網絡動員的議題,未必與年青人有切身關係,但同樣來自政府在執法及管治上的粗疏,令部分人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公義無法顯彰。年青人利用自己熟悉的媒介傳達訊息,希望獲得各方的支援,為被壓迫者爭取利益,進而推動社會改進。網絡一如德國哲學家Habermas所指的公共空間 - 在公民社會剛成熟的時候,有些地方是政府用法例管治不到,或者不方便管理的私人場合;當這些私人場合,變成公共群體聚會思想的地方,則大有幫助凝聚知識份子的意見,然後對政府產生監察、鞭策的作用。

從中國經驗出發 落手參與

網絡動員在中國更非罕見。在八九年六四事件後,共產黨政權強硬封鎖了言論自由,唯獨在比八九年前更形封閉的言論空間中,網絡是相對寬鬆的。共黨希望以金盾工程及各式網絡監視者引導言論方向,均被網民以各式具創意的方法打開缺口。先以網上民間報導監察政府,透過採訪和發掘來建立對議題的認知;在廈門興建二甲苯(PX)化工廠及上海興建磁浮鐵路延長線等議題上,以網絡呼籲民眾關注自己的環境,從中擬定有說服力的倡議策略,挺身而出反對規劃,以集體上街散步、夢遊方式回應。

然政府仍以胡蘿蔔與棍子應對:一方面費力「協調」疏導示威者,一方面在報章社論吼叫「必須旗幟鮮明的反對街頭政治」;又以打擊低俗為由整風查禁網站(卻衍生出聞名中外的草泥馬),杭州近日更以打擊惡意言論為由,仿傚韓國執行網絡實名制。一切均見政府只視網絡及網民為另一股打擊共黨統治的力量,完全沒有準備真正接納意見,沒有反省自身問題。

網民們,請別忘記 - 網民也就是一個個活著的公民,不是一堆沒有形態的物體,不是以獵奇心態轉載數句的「網民意見」。要走出去參與社會行動,才不會流於網絡民主的虛幻,只說不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