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4日星期一

是陳一諤錯 還是國民教育錯?

港大學生會會長陳一諤因近日關於六四事件的言論,被同學發動公投罷免。

筆者是89年出生的大學生,與陳同學同齡,不難明白陳同學的思考模式有什麼意義。筆者不想以世代論來解構陳同學,只是以陳同學作為一個例子,看看現今89年以後出世的大學生,究竟是在如何的環境成長,以致有如此言論。

六四是一塊神主牌,在我們出生該年春夏之交發生的「風波」,改變了一整代人。可以移民的移民,留下來的,也要實踐「民主抗共」,一定要平反六四,譴責當權者屠殺人民的暴行。直到現在,還有父母帶子女到六四燭光晚會。

97年香港回歸,當時八九歲的小孩第一次懂得唱那首充滿打打殺殺、起初令人大惑不解的國歌。從此開始的國民教育,不斷滲透著作為「國民」身份,要認識祖國、貢獻國家、對自己的民族身份感到自豪。這種身份政治的管理方法有問題,因為它就像《心繫家國》宣傳片一樣,只講及國家的優點、祖國山河的宏偉、航天科技的強大,卻少有講及國家內部的問題,例如經濟發展背後犧牲了什麼人、內地的政治情況仍是多麼的惡劣等。學生很容易就墮進權力話語的陷阱,對中國抱有好感,甚至同情中共所為。

當然,學生並非單純的接收者。教科書不可能提及太多未有定案的近代史,只能提及基本的資料,引導的責任就落在教書者身上。可惜現在連老師都有可能害怕失去工作,自我審查,未必對學生解釋六四事件的全部經過。

陳一諤認為六四事件絕對需要平反,但不喜歡香港的民主派「要人一味接受他們的思想」,要理性分析事件。他又談及自己希望到聯合國弘揚中國文化,使人先明白中國國情,再作批評。

這顯示陳同學將「中國」、「中華民族」、「黨」等概念混為一談。在陳同學身上,更可以看到殖民時代去政治化遺留下來的問題,以為沒有立場就是中立,堅持立場者是帶有偏見(及會帶來殺身之禍)。我們可以看到國民教育的效果──大是大非的信念固然不能動搖,但是小如香港的民主政治,大至今日中國內地的維權運動,學生容易認為是「搞搞震」「破壞社會和諧」,同情打壓,看不見背後存在的權力壓逼,看不見這些反抗運動的意義。假若將自己的身份解構,就會發現「民族身份」與「國民身份」並非對等的概念,甚至質疑國民身份只是統戰的手段。就像中國國民從香港進入內地,竟然需要設關卡,從而禁止香港民主派入境!

今天,香港的歷史教育都快將走進歷史,迎接通識科的來臨。通識科的教學方法,不免令人質疑,老師還有多少機會與學生討論六四事件的經過,民運的精神如何延續至今天內地一連串的維權運動,以及中共的打壓。老師的責任不是灌輸學生某種態度,而是陳列更多的資料,讓學生自行去選擇取態。筆者擔心,香港以後將會有更多陳一諤,看不清壓力逼迫,還受到暗地裡的統戰,同情中共政權。

筆者不免洩氣,某些當年譴責屠城暴行的明眼人,今天靠攏政權,有權有勢。親眼目睹事件的尚且折腰,也怪不得下一代的愚昧。上一代若把關不力,最終要埋單的還是香港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