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4日星期一

市區統一「整容」 香港失特色

心血來潮,上雅虎搜尋「集體回憶」一詞的起源,在維基百科中找到我想知的背景,此詞由零六年舊天星碼頭被拆卸後,旋即被廣泛引用。往後,無論電視節目抑或坊間出售的書藉,甚至報章雜誌部落格都有人寫屬於某一個年代的集體回憶。

這事於我來說,本來是很有趣的,尤其當我知道七、八十年代跟九十年代長大的年輕人的流行文化有甚麼分別。然而,最近卻又覺得有那麼一點不妥當。

我沒有保衛過舊天星碼頭,老實說,我在那兒的回憶是有過但並不深刻,雖喜歡那兒,卻也決非感情。此話應了思罔的分析,那所謂的集體回憶,其本質並不集體。因為每個地方、每件事物都只能勾起某些人的個人回憶,要尋找一致性的集體回憶,對於九十年代以後出生、成長的人來說,似乎是更為艱難。那就像秋盈所說一樣,我們的流行文化,已經逐漸變得多元化,由以往的集體遊戲、看電視和煲電話粥等,轉變得複雜而多樣化。我無法以玩icq或msn來界定那一些人是哪一個年代的人,我們亦無法說開始接觸facebook的人是第五代的人,畢竟第五代人亦有可能愛看電視不沉迷網絡。

商場不及昔日有個性

因此,往後的集體回憶,將由單一的政治或時事所取代。至於富流行文化色彩的地方,相信以香港政府去本土化的管治理念下,並不能保存多少。

有時真的痛恨巿區重建局把有特色的街道改頭換面,令香港特色模糊化,我們該慶幸旺角的波鞋街尚在,但有雀仔街之稱的康樂街,已因配合商業發展而被迫搬遷。這就好像一個女孩去做整容手術,把自己最有特色的單眼皮,換成雙眼皮一樣。這樣的巿區整容,令哪一個年代的人,都失去了他們的集體回憶,或許,以後的回憶是要靠報章上的照片來重現。

小時候,我總覺得不同地區的大型商場很有趣,現在的商場幾乎一式一樣,我真懷念以往的小店舖,賣雜貨的以及賣零食的士多,起碼它們有個性得多。

相關閱讀:
思罔──天星碼頭──集體回億的虛幻到真實

秋盈──集體回憶不集體

3 則留言:

Galileo 說...

集體回憶 Collective Memory 其實言意不清,用馬國明老師說法,這是將所有香港人視為一個共享記憶的共同體,但事實當然不是。

說成共同記憶 Shared Memory,特定人群所共同的經驗及想法,反而較貼近妳的說法呢。

秋盈 說...

沒想到你居然找到我多年前寫的短文,有點受寵若驚.有興趣的話,可以到我的blog看看其他文章.

集體回憶的確不集體,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正如很多老九龍老新界沒坐過山頂纜車一樣,每種事物的代表性都有限.至於集體回憶的內涵,從流行文化過渡到社會大事,也未必是一件壞事.

C 說...

galileo,
說得對呢,謝謝補充:)

秋盈,
我是為了寫這篇文而做了點資料搜集,其實只不過在yahoo裡打集體回憶四個字,就找到你的文章,覺得寫得非常具體易明,於是就引用起來。我會再留意你其他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