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1日星期一

高官宜多做功課 免車毀人亡

說來可笑,就在唐英年司長「出事」前一個月,中大亞太研究所發表了他們受中央政策組委託的研究報告。唐司長貴人事忙,沒時間閱畢百多頁英文,其實只要看一句結論,就是「世代論並非有效的解釋……要徹底了解他們產生激進理念、態度及行為的過程和條件。」假如唐司長有認真對待,相信他就不用車毀人亡了。

80後雖不滿現況 但打者愛也

看報告時,憶起網上的一句話:「雖然他們是激進的少數,但謀的是多數的福祉。」報告中分析「80後」,雖然有相當數目的青年不滿社會現況,但總體而言「並非同時間埋怨個人的生活水平或質素……對自己的前途(比70後)更為樂觀」,亦有後物質主義傾向。

即是說,香港青年人走上街頭反抗,原意不是走偏激,更像歡喜冤家式的「打你都係愛你」,其實是對香港前景仍有希望的表現。他們除了個人物質上的追求,更追求社會公義的展現。政府官員透出心底話,卻被自己付錢做的研究打嘴巴,小弟雖非納稅人,也為各位的公帑被政府亂花感到不值。

是次研究較短,並沒有詳細闡述「80後」現象的原因。我認為其實是軟件硬件不相乎的問題。硬件上,香港的基礎建設可說是世界一流,雖然政治制度混帳、貧富懸殊,卻也的確未至於餓死人的程度;軟件上,有些人從小到大是相對前進的,社群主義浮現,即中小學教育常強調之「社會義務」,認為自己身為一分子,除了個人福祉,更要為社會大眾抱不平。另一方面,有些人卻可能因為香港城市化速度過快,思維跟不上變遷,如某些人常說的「小農DNA」,只顧門前雪,有家有國無社會。既得利益者看世界,眼前一切是美好的,思維不需隨時代變遷;反之非主流及新一代,則會見到社會的另一面,產生別的思維。

港人並不激進 官員好自為之

而且,香港人也實在不算激進。從來沒有人聲稱要奪誰的命,或要將誰趕出香港,最多是戲言送誰到北韓,但相信金正恩同志也懶得接收。更重要的是,這些有責任感的香港人口裏說不,身體卻很誠實的留在香港,為弱勢者發聲,沒有以往那種「怕走唔切」的心理。有天與新加坡同學閒談,他說你們香港人常要與新加坡競爭,其實坡人更想到香港住,最好是到台灣。因為,與人民脫鈎的威權政治,是難以維持的。

至此,唐司長應該明白,若然他是突尼斯、埃及、也門或阿爾及利亞等地的政治人物,可能此刻已經要流亡他鄉了。幸好香港不是一窮二白。

2011年1月24日星期一

拓展香港優勢 海歸功不可沒

海歸,顧名思義,從海外歸來的人。

青年時期曾留學法國的鄧小平先生,於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親自開啟了中國學生學者留學海外的大門,自那時候起,「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成為中國人才戰略的重要國策。據國務院統計,20多年間,學成歸國的「海歸」,總人數不少於50萬人。這其中,有數萬人在香港生根發芽,安居樂業。

多項人口政策 促兩地交融
據可考證的資料,1991年1月,在經修改的香港「一般就業政策」指引下,第一批中國公民由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申請來港工作,成為第一批居港的海歸。20年來,香港特區政府不斷推出了幾項政策,包括:專才計劃、優才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計劃等,使得居港海歸這個群體的總人數,已逐漸發展到數萬人。

海歸,接受過東西方模式的教育,又天然地紮根於祖國沃土和香港社會,在香港與內地的互動交融中,扮演着積極而重要的角色。在香港高校中,有「海歸」背景的學者、教授、院長、校長,在港交所、金管局、投資銀行、上市公司及眾多的工商企業中,有眾多「海歸」人才居於領導或骨幹崗位。在會計、法律、保險、建築、資訊等專業界,更活躍着一大批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的「海歸」專業人士。更有一批得益於香港先進經驗並深諳國情的佼佼者,回到內地,受聘於國家財政金融機構、一流學府、科學院所和各級政府。海歸,已成為香港和內地高層次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然,廣義來說,在香港的海歸絕不止上一段文字所定義的數萬人。香港本地優秀學生,在中學畢業,甚至中學階段,就出走海外,求學發展,學有所成歸來,為香港社會的發展進步添磚加瓦。特區政府裏面,從特首到一般公務員,為數不少都在海外接受過教育和培訓,香港的商界精英,無不以進入國際性跨國機構為發展的目標,海外學習和培訓自然是必不可缺。

居港海歸 人才數十萬計
香港高校裏面,沒有歐美名校的博士學位,恐怕亦難以謀得教席。

李嘉誠先生早年去歐洲學習製造塑料花的工藝,返港後大展宏圖,也應當算是香港海歸創業興邦的傑出代表之一了。如此算來,香港的海歸人數,應當以數十萬計。

不管是來自哪裏,游過哪裏的海歸,對香港而言,都是人才,是香港參與全球化、國際化競爭的重要推動力。上星期,「居港大陸海外學人聯合會」在會展中心舉辦了內地海歸在港發展20周年的慶祝活動,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海歸們安居樂業,香港繁榮興旺,中國和諧富強!

2011年1月17日星期一

艙務員脅迫加薪 更勝打工皇帝

90年代打工皇帝盛行,當時的在職者亦不斷「搵工跳槽」,這種現象於近年已不復再,打工皇帝變了落難皇帝,在職者求的只是合理工資,也不敢輕舉妄動,皆因一家的命運全拴在一個人的手上。不過,近日國泰工會所提倡的工業行動,令我有感空中服務員比打工皇帝更勝一籌。

試想想,一個打工仔,何德何能「懷着傷心心情」回到公司,用哭喪的臉容來對待你的顧客(假如你是售貨員),或以沮喪頹廢的神情面對你的老闆,來表示加薪幅度未如你所想。

加薪4.5%有雙糧 貪得無厭
成功的工業行動可以幫助處於弱勢的勞方爭取社會上的關注,獲得與資方作出談判的機會和力量。但是,這次的工業行動卻未必達到這種維持社會公義的效果。

第一,我看不到勞方有任何合理的理由「不滿」資方一系列的調薪方案:國泰宣布員工月薪獲調升4.5%,保證發放年終雙糧,獎金獲發最少相等於五周薪金。對於空中服務員為此仍然感到不滿,我解讀到的只是人性的貪得無厭。

第二,這次按章工作跟上次醞釀罷工抗議的時間相距甚短。於2010年4月復活節假期裏受影響的普羅大眾對國泰的「非凡」服務仍印象深刻,一般巿民及旅客只會憤慨自己淪為空服員的談判籌碼。

第三,工會總幹事曾國豐先生的說話,以及整個工業行動的方向,不但沒有惹起大眾的同情心,反而令人反感。工會所提倡的按章工作,重點放在100%檢查妥當以及每事問,無論這兩組詞語修飾得多麼漂亮,大眾都明白,空中服務員會藉此延長每項檢查和工作細序,務求令國泰的航班延誤,而有所損失。

工會發言人應該不是同業人士,所以他們才會認為每班航班延誤10至20分鐘對乘客會造成影響,卻不是很嚴重的影響。他們甚至不了解,國泰的航班調動會因此而大亂,一個航班的10分鐘延誤,可以造成另一班航班的兩小時或以上的延誤,原因有很多,包括航機的調配問題、錯失起飛時間要重新輪候、機組人員的休息時間不足夠等,在此未能盡錄。

犧牲公眾牟利 行為自私
航空界同業一直對準點起飛守得很緊,也很執着,因為這是應有的專業操守,及對乘客寶貴時間的基本尊重。

作為機場同業,理應諒解她們,因為我們比一般人對她們的工作有較深入的認識,然而,正因為我們知道她們作為空中服務員能享受的種種,和能享用的福利以及薪金有多合理,就更拿不出我們的同理心。

報章所引述民航處及機管局就事件作出的評語,內容皆溫和並希望勞資雙方的矛盾得以解決。不過,就這次無合理原因的工業行動,我們應對國泰空中服務員動輒以犧牲公眾利益,來提高加薪比率的自私行為予以責備,而非支持。

(作者為航空地勤人員)
﹏﹏﹏﹏﹏﹏﹏﹏﹏﹏﹏﹏﹏﹏﹏﹏

相關閱讀——

認識更多損人利己的人

http://goodenough807.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html

國泰工會令我搲頭

http://hk.myblog.yahoo.com/jw!QrfQymSZHxX_idEsSKU-/article?mid=16634

國泰工會籲會員「傷心」待客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112/3/m75q.html

國泰工會隨時按章工作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10113/00176_015.html?pubdate=20110113

2011年1月10日星期一

年輕人只租不買 免加息陷財困

近一年來,香港經濟欣欣向榮,樓價節節上升,失業率又回落至近年低位。這種景象似曾相識,有點像97年時的情況。然而,如果利率一旦急速上升,這種繁榮景象又能否持續呢?

倘美如京頻加息 後97重臨?

值得留意的是,內地似乎已進入了加息潮。為了應對來勢洶洶的通脹,內地央行在兩個多月內就加了兩次息,加息速度不可謂不快。當然,內地加息不會影響香港的銀行利率,暫時應不會對香港經濟有太大的影響。基於香港實施聯繫滙率,香港的銀行利率是受美國的利率政策影響。只要美國失業率仍高企,美國央行似乎會繼續目前的低利率政策。

問題是未來一旦通脹重臨,美國央行會否如內地央行般快速上調利率?如果上述情況真的發生,會對香港經濟會造成的壞影響會有多大?老實說,我當然不知道。也許香港樓市的需求會收縮,造成樓價下滑的壓力。相信最壞的情況會如97年後般,香港樓價會急速下跌,催生大量負資產家庭,大大打擊消費。

你可能會說,現在談這個問題好像是太早了,內地央行也只是剛剛開始加息,而美國央行加息更似乎是遙遙無期。但如果你能回到從前,又預知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會對香港經濟造成重大衝擊,你會在97年時才作準備嗎?我們現在可以做甚麼,以減低可能出現的經濟衰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我想,最實際可行的方法,莫過如不買樓,而選擇租樓住,以避免一旦樓價下跌而使自己的財富減少;降低不必要的開支,以增加儲蓄。

危機難料何時 必須增適應力

想深一層,利率急速上升更可能會為全球經濟帶來危機,進而促使全球經濟格局和產業結構的改變。就像上一次金融海嘯爆發後,中國經濟地位快速崛起,中國需求成為這次全球經濟復甦的一大重要動力來源。那麼,下一次經濟危機會帶來甚麼變化?我想,要答這個問題很困難,現時誰也說不定。很有可能的是,我們將要面對一個跟現時很不同的環境。我們需要一種很快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我認為,培養這種能力就是我們現時可以準備的事情。

2011年1月3日星期一

面試官不濟倒米 嚇走人才

見工面試,是個「莫道你在選擇人/人亦能選擇你」的過程,勞資雙方都付出面試時間的機會成本,我在燃燒自己有限的青春做面試的準備功夫,前後連交通時間可花上幾天,面試官也花上數十分鐘的時間見我。大家的目標都是透過這個近距離接觸,為自己找個最佳配對。利之所在,我當然盡力表現自己。問題是,有些時候面試官表現差劣,完全在倒自己公司米。

勿毫無準備 提問敷衍了事

上佳的面試過程,是雙方腦電波相近旗鼓相當,面試官亮出真功夫考我時,我可以順勢反擊幾下,就像悟空布歐的決戰,或者是林丹李宗偉的球賽,互相切磋較量之下快樂不知時日過。如果面試過後,我仍然跟他滔滔不絕,我自不然會想跟他工作,亦會被那公司吸引。

然而現實沒那麼完美。試過面試官毫無準備,求其問了條大學一年班也會答的問題。我心裏即現疑惑,我堂堂專業人士,閣下問我這樣顯淺的問題,是因為覺得我能力應付不足?還是貴公司不需要應付複雜問題?抑或因為面試官的能力不及?

姑且讓疑點利益歸於面試官,為免閣下認為我的能力不足,我遊花園地回答,盡量把一些不太關係卻十分有趣的東西放進答案裏,希望面試官跟我一樣,都是個喜歡「玩嘢」的人,只礙於大公司的繁文縟節下,不得不問那些小兒科問題而已。

木訥悶蛋 浪費員工青春
可惜那次面試官不為所動,只呆了呆,看似不理解我的答案,又不好意思細問以免露底。見此,我還可以對貴公司有甚麼期望?貴公司的員工這樣木訥,我也不想工作在這樣的環境。要不是出於禮貌,我幾乎想跟面試官說,無謂再互相糾纏浪費時間,雖然我知貴公司一定請我,不過還是算數吧。

或者有人會認為我這樣很囂張自大無禮目中無人,但我卻覺得這才是個求職者應有的態度。只是互換角色。我把自己的青春投資在貴公司,自不然對貴公司有很嚴格的要求。如果貴公司真的希望我加入,是否應該花點時間和心思去吸引我?安排一個悶蛋跟我面試,根本在倒自己米:要不然你覺得悶蛋跟我相襯;要不然貴公司全是悶蛋。

所以,各大公司在招聘員工的時候,好應該仔細安排考慮進行面試的人手。因為於求職者而言,幾位面試官正正代表了整間公司的員工。如果面試官是個蠢蠢的三打七,又何能吸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