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5日星期二

勿矮化區議員 社區民主先鋒

區議會選舉又過去,第二次參選終於成功。由去屆落選到今屆當選,過程其實經歷很多掙扎和擔憂。我久不久便會擔心,會否在延續四年工作後仍然不能當選?我的社區工作實驗會否以失敗告終?這些擔心之處,也令我長期活在壓力中。

這幾年其實一直告訴自己,自己是在進行一個社區民主的實踐。民主運動很多時都集中在某些明星身上,但我認為每位在社區服務的朋友也是民主運動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社區工作者(或曰社區主任)是各個政黨裏面最貼近群眾的人,是在最基層與群眾建立關係的一班人。

紮實地區工作 可抗蛇齋餅糭

我所說的社區民主,就是指讓社區的各個持份者,一起參加與社區有關的各項決策--上至用地規劃,下至街道清潔,都可以由居民去參與討論和決策的過程。我相信,居民會先關心和參與最切身的事情,之後才較願意關心和參與社會性的、離身一點的事。利東街重建區的情況也是如此。所以,我也認為社區民主是民主運動的根,每個能長時間、直接、正面接觸居民的社區工作者,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不太接受那套「重新洗牌」理論,因為每個議席代表着的都是資源。在泛民資源本身已被建制派大大拋離的情況下,每個議席的資源都不應該輕易放過。若「重新洗牌」是人民力量取民主黨而代之,倒也沒所謂;否則,被建制派進一步壟斷資源,社區民主實在難以推動。

今屆區選泛民看來是大敗了,但個別地區憑着紮實的地區工作,卻也取得不俗成績。如新民主同盟、民主黨南區和沙田區團隊、葵涌的街工等,正正顯示社區工作絕對能夠抵抗建制派的蛇齋餅糭和資源優勢。我也估計,這些地區團隊其實做的也是類似的社區民主工作,於最底層透過居民的參與,增強他們對小恩小惠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擴區會職能 非僅諮詢聯誼

要說社區民主,當然也牽涉區議會職權和架構。現時區議會只被政府視作諮詢組織,被市民視為聯誼活動中心,但明明區議會的職權可以不止如此!現在稍稍改善了一點的,是區議會可透過「小型工程撥款」去興建居民渴求的社區設施,但在其他很多地方,區議會仍無法扮演外地市議會的角色。例如有些地區有小販擺賣,他們能夠生存當然因為有客源,而客源也一般是當地居民;區議會在這事情上難道不可以從中介入,找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又例如垃圾埇、座椅、上蓋等設計,為何總是區區一式一樣,區議會在這些事上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區議會極需要改革,有權、有責的區議會才能更確切地令居民的訴求得以落實,才能讓居民真正參與管治!我也非常希望各位泛民主派的朋友,不要再矮化區議員的角色了;選民習慣小恩小惠、還是社區民主,都是社區工作者們有份營造出來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