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8日星期一

以奧巴馬精神 解香港分歧

最近香港社會對新移民的話題討論得很是熱烈,包括是否給新移民派6,000元,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新移民受歧視等。熱烈的網上討論和上街遊行,催生出本土力量和本土行動,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引發社會矛盾和分化。尋求這種現象的本源,其實也不難。行動,來源於思想,思想來源於視野。而所謂視野,即是看問題的態度和角度。

新移民也是人 不值6千?
給新移民派錢,合理不合理?要看你怎麼看問題,如果從納稅人的角度看,好像新移民拿錢就是拿了香港的好處,佔了香港的便宜。但如果換個角度,即使是一位僅受過中國內地初等教育,嫁到香港來的新移民女性,香港政府並未在其成長階段進行過一分一毫的投資,來到香港後,即使未有收入,但對子女的養育及自身作為消費主體對香港社會創造的貢獻和價值,就已超過政府派發的6,000元。更簡單地說,一個人作為生命的價值,難道就不值6,000元嗎?

內地孕婦來港產子,香港討論的焦點是香港有沒有足夠的產科資源來應付市場的需要。但實際上,讓我們看一看香港特區政府的發展規劃,醫療服務赫然列入其中,那麼更有價值的討論就應該是如何培養和建設足夠的產科服務能力,來應對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需要,如何加強醫學人才的培養,甚至引進海外及內地專業人士,共同建設香港醫療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況且,香港醫療資源不足又何止產科服務,行業保護和本土保護意識過強,而不重視加快人才培養引進和資源投入來提升香港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恐怕香港更多的戰略發展規劃就會變為一紙空談。

以視野胸襟 成就國際都會
香港從一個彈丸之地,發展成為今天的國際都會,要歸功於數代香港創業者的視野和胸懷。你看散布在世界各地生生不息的香港人,你看全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區的人來到香港安居樂業,你看香港人做遍天下的生意,你再看天下人來到香港做生意,香港人的視野和胸懷也許本來並不本土。

美國總統奧巴馬寫過一本著名的《無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在書中奧巴馬提醒美國人民,當面對分歧和危機的時候,需要以一種樂觀主義精神面對未來,以美國創立之初建立的共同價值觀來指導我們,懷着「無畏的希望」,使政府和社會的回復正常。

看到4月10日反新移民遊行只有數百人參加,看到4月14日財政預算案在「無一票反對」情況下獲通過,我不禁感到屬於香港那「無畏的希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