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1日星期一

社會差距大 「維穩」難覓和諧

這是一個有關貧窮的故事:一個女孩生病了,發高燒。她請父母帶她去醫院,可是父母都要工作,而且沒有錢。她懂事地說,可以自己去醫院,但希望父母能問鄰居借20元。可是這對夫婦已多次向鄰居借錢而無力償還,所以誰也不願意再去借,並激烈地爭吵起來。女孩見狀便道,她不必去醫院了,回房睡睡便是。後來母親臨出門前準備望一望女兒才走,卻發現孩子已上吊自殺了。

故事來自余華的《十個詞彙裡的中國》。

認識余華,因為他的兩本小說:《活着》和《兄弟》。余華的筆觸質樸,卻對人性有非常尖銳的描寫,使我深受震撼。以為《十個詞彙裡的中國》是散文,不會如他的小說般使我着迷,但實在把他低估了——不以小說為載體,余華對社會的批判更直接、更痛快淋漓,每令我在挑燈夜讀時激動不已,並一再在書頁上劃上記號,重讀又重讀。

維穩費超軍費 穩定壓倒一切
《十》共十個章節,每章都以一個詞語為主題,並從該角度出發,探討中國的其中一個面貌。十個詞彙當然不足以涵蓋當今中國的全部,但作為一個對中國不甚了了、無時無刻都被中國影響着的香港人來說,要認識中國,《十》無異是最好看的入門書之一。

文首的故事出自《十》裏一個叫「差距」的章節。中國經濟上愈來愈富強,但政治上卻愈來愈脆弱,形成這種脆弱的底因,正是「差距」。舉一個數據為例:按今年提交的2011年度財政預算報告,中國的公共安全支出(俗稱維穩費)高達6,244億元人民幣,超過國防預算(即軍費)的6,011億元人民幣。這反映的不止是中國財政能力的強大,更凸顯出當局對「穩定壓倒一切」的重視,因執政者深明當今政權之脆弱。

余華說,在毛澤東的年代,社會雖然窮,但差距在不斷縮小;而在當今的中國,社會變得富庶,差距卻在與日俱增。當中國在短短30年間,從「奢侈品加工基地」一躍而成為「奢侈品消費基地」時,「貧窮和飢餓也在中國四處瀰漫,令人傷心的故事不絕於耳」,那個可憐的小女孩的故事只是其中之一。

中國邁富庶 差距卻日增
余華還提到,他某年到溫哥華一所大學裏演講,提到中國年收入只有800元人民幣的人口高達1億時,一位中國留學生起身說:金錢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標準。

這突如其來的評語實在使人措手不及,但好一個余華,冷靜地回答:「我們討論的不是幸福的標準,而是一個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如果你是一個年收入只有800元人民幣的人,你說這樣的話會令人尊敬。可是,你不是這個人。」我幾乎要站起來鼓掌。

余華說,該中國留學生發言使人不寒而慄之處是,「這不是一個人的聲音,而是今日中國一群人的聲音。他們沉浸在中國日益繁華的景象裏,卻不去關心還有超過1億的人生活在難以想像的貧困之中」。

異見者關牢房 問題更難解
幸好,我苦澀地想,幸好中國仍有一小撮有良心、富同理心的人,關心着那超過1億的年收入只有800元人民幣的人、關心着比自己更不幸更弱勢的群體、關心着下一代能不能在一個更公平更正義的社會裏成長,並卑微地、堅韌地發出聲音,希望為中國帶來進步,希望縮小社會的差距。他們包括趙連海,包括艾未未,包括許多「因良心而走進監獄的人」。巨大的維穩費不能令社會更和諧,正如把異見者統統關進監獄裏,只會令社會的差距更遙不可及一樣啊。

﹏﹏﹏﹏﹏﹏﹏﹏﹏﹏﹏﹏﹏﹏﹏﹏

書名︰《十個詞彙裡的中國》

作者︰余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