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5日星期六

直資無寒門 基層前景黯

早前,審計署披露了22間直資學校出現「糊塗帳」的消息之後,頓時引起各方譁然。雖然教育局澄清只有6間學校的帳目有問題,意圖為事件降溫,但事件已令社會進一步關注到直資學校應否承擔社會責任,以及應該承擔多少社會責任的問題。

縱容違規直資 剝削基層教育

當年政府力銷直資制度的時候,曾經表示直資學校的辦學模式較傳統學校多元化、課程編排更富彈性,可以為家長在官津學校之外提供另一選擇。而該制度自從九一/九二學年實施之後,不消20年光景,當初訂立的目標似乎達到了。今日,有愈來愈多家長願意支付天價學費讓子女入讀「具優秀潛力」的學校,而直資學校的地位甚至與名牌私校劃成等號。看來一般學生要入讀直資學校,惟有指望父母有足夠「財力」了。

跟很多八十後一樣,我在小時候一直被外界灌輸香港獨有的「獅子山精神」,強調只要靠自己不斷的努力,終有一日會走出草根階層,社會地位亦隨之上升。不過,當直資學校逐步走向貴族化的時候,一般學生只好望門興歎,與直資無緣了;更離譜的是教育當局三令五申,規定直資學校必須預留一成學費收入,作為獎學金和助學金用途,但是審計報告就發現,部分學校竟未有預留足夠資源項供家境貧困的學生申請。

較早前,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為了捍衞基層學生有入讀優質官校的權利,猛烈抨擊教育局局長強推「自願」縮班政策,是剝削基層學生入讀好官校的機會,令他們難以脫離跨代貧窮的苦況。就連特首都在《施政報告》中重申「教育是減少跨代貧窮的治本之道,良好的教育有助提升下一代的質素……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言猶在耳,教育局局長孫明揚竟對違規學校的所作所為視若無睹,完全無視基層子弟同樣享有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

官僚不解民困 跨代貧窮難解
回歸以來,香港政府的教育政策可謂層出不窮、光怪陸離、以至「應有盡無」,所推的政策不但未能符合社會需要。一眾官員在硬銷的過程中,更凸顯他們對基層市民抱有漠不關心的態度。

或許,高高在上的官僚毋須擔心子女的升學問題,然而,香港底下還有一眾生活在草根的九十後、千禧後青年,對於改善跨代貧窮的問題卻苦無對策,前景愈見黯淡。政府又如何能夠令他們相信「知識改變命運」這個「偉論」呢?


李榮豐 (八十發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