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0日星期一

借鑑滬世博 申亞須具宏圖

日前政府公布申辦亞運諮詢結果,決定申辦2023年的亞運會。作為八十後,我是絕對支持申辦亞運的,但政府要在明年1月申辦限期前成功說服立法會通過議案,目前仍未見樂觀,因為至今只看到政府在玩數字遊戲及利用運動員作宣傳工具,卻看不見政府的遠見。到底政府會如何把握亞運的機遇去規劃香港的未來呢?

世博前後50年規劃 復興上海
上海籌辦世博的經驗或許值得參考。早前因為工作需要,我隨團去上海,並出席了一個名為「世博會與上海復興之路」的座談會。透過上海社科院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秘書長屠啟宇教授的講解,我了解到這次世博會是一個前後50年的規劃,對上海的發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這顯示上海市政府的高瞻遠矚。

上海在改革開發之初可以說是一個「寸草不生」的重工業城市,工業發展佔上海整體經濟結構近80%,服務業只佔約16%,當時的城市彷彿不是為生活而建設的。但當「要在上海舉辦世博會」的決心下定時,上海市政府亦同時堅決要把上海復興過來。

首先在1985年推行十年的城市規劃改善計劃,在90年代中期,上海的整體經濟結構已大有改善,服務業的佔有率上升至約65%。在城規改善後,上海市政府隨即大力發展經濟規劃,連帶國際知名度的提升,使舉辦世博會的先決條件都達到一定水平了,最後再搞市容、基建配套及文化的提升,終於花了足足25年時間籌辦今天的世博會,到現在的「後世博」的討論,都是在講世博後25年的發展,這就是前後50年的世博規劃。

平未必好 良好規劃助港發展
回到香港,對於是否值得花過百億申辦亞運,政府回應的重點不應該是「減價」求通過撥款,而是要給香港人看看政府有甚麼規劃,如何動用這筆預算,以及亞運過後的「後亞運」效應如何帶動香港發展得益。現在政府的退讓只是告訴市民「大有大搞,細有細搞」,根本沒有決心去做好亞運,結果可能是「白搞一場」。

如果政府有決心申辦2023年亞運,做一個20年的規劃,規劃出如何在首10年善用預算,包括改善運動場館設施、鼓勵本港運動風氣及發展本地運動事業等,並在亞運完成後,用10年時間辦好「後亞運」發展規劃,藉機會推動經濟轉型等一系列的變革,使香港人看到未來的機遇。

其實這種概念同時可應用到政府其他政策之上,香港市民希望的是一個有遠見的政府,有規劃的發展,否則是要付出代價的,而且是所有香港人。


羅家傑 八十發聲成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