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日星期一

扶持新移民 撑起香港未來

回歸十多年,我們仍是對大陸又愛又恨。愛之,無疑是香港的柴米油鹽大部分均是從大陸進口的,而且大陸的政策一定程度維持了香港的經濟「繁榮」;恨之,則是內地新移民經常上報,或是騙綜援、或是騙旅客、或是慘痛命案,他們不多不少提供一種給仇視的他者形象。不管如何,新移民就是未來社會的棟樑,在香港的任何時期皆是如此。要是解決不了新移民問題,尤其屬低下階層的,這個社會沒有未來。

人口增五萬 新移民佔八成半
曾特首多次提及往後香港人口會達一千萬。別人說他靠嚇,但從實際數字計,香港去年人口增加五萬多人,新移民佔85%。從政策的層面看,多年後再增加一百萬人的機會很高,而且大部分是低技術的新移動勞動者。我們可以說這是生死存亡的關頭——要麼接納他們,要麼game over。單靠香港人生育,是沒可能維持的。

在英美法德等地區,面對的問題其實是一樣的,當然他們也惟有選擇將新移民同化。把這些案例扣連到香港,令人極之憂心:究竟香港還剩下甚麼價值容納新移民,為社會作出貢獻?

《獅子山下》 真鼓勵?假慈悲?
80後固然看不到出路,這是中下層的煩惱;新移民的煩惱,則是更難解決的低下層煩惱。人說有公屋綜援,但這些從狹義上稱不上「福利」:一則公屋其實是賺錢的,要新移民自己找房無疑等同叫他去死;二則領取綜援其實是杯水車薪,是生活所取的最低界綫,社署也遲早會逼他們去找工作。對他們而言,雖然有住屋有收入,但向上流的能力卻比所謂八十後更低。某城中大發展商天天在播《獅子山下》式的廣告,對這些新移民而言,不知是真鼓勵還是假慈悲了。

建構一種社會價值,脫離不了社會現實。有學者指以往香港的經濟起飛符合了「隧道效應」,人們在隧道內見旁人向前進發,心想自己也有機會;那麼今時今日可能是人們踏着單車在等過隧道,良久不動,旁邊卻間中有一級方程式戰車飛過。

如果說社會仇富,那麼新移民可能比一般港人更憤怒。不少人低下階層來港為的是家庭團聚,福利是次要的。新移民與港人其實站在同一陣綫,互相指摘,反而使社會更難安排他們於適當的位置,他日成為香港故事的主人翁。又雖然,我們的香港故事早已是明日黃花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