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7日星期一

鐵路方便 犠牲巴士發展

「七點半旺地恆等。」這一句來得多麼自然,已經變成港人常用語之一。
全句是,時間+地鐵站(是否應該叫港鐵站才對?)+地鐵站內其中某個物體。這種句式實在方便,風行全港,除了地鐵站以外基本上都不需要其他聚腳點了。由是者,KLT MK CWB等等之車站永遠人頭湧湧,逼到想死。

大家可以數一數,過去一陣子,有幾多次約人在地鐵站等候?想必是多不勝數吧。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看看最新的港鐵路線圖就明白了。鐵路覆蓋香港不少市區部分,就算從西邊的寶琳出發,半小時就可以到銅鑼灣。鐵路的確很方便。

可是鐵路的方便,乃是政策使然。政府一向都是以鐵路為先,其他的交通工具為輔助。鐵路以外的交通,都是為了讓人轉駁上鐵路,尤其以我一介窮學生,全線半價之後乘坐鐵路簡直是賞心樂事。本來這無甚問題,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是如此,香港還可能做得更好,畢竟香港的鐵路路線圖比起倫敦巴黎的,實在容易記憶得多。問題就出在,這犧牲了巴士(還有小巴等,這裡先以巴士為例)的發展空間。它們充其量只能仍為接駁工具,不能疏導交通,還反而令交通更加擠塞。

鐵路的目的是「區到區」,將乘客從一個區域送到另一個區域;巴士的目的是「點到點」,將乘客從一小點送到另一小點。本來兩者皆是方便乘客的物體,我們坐地鐵從一區到另一區,其實坐巴士可能更為快捷便利。只是鐵路網絡實在簡單易明(即使加上大有可能興建的沙中線及南港島線),巴士網絡則龐大、複雜,一個人要記住從自己家中到鐵路站、到其他旺區的一些路線,記住哪裡上車、哪裡下車,已經夠麻煩,行車時間也未必準確。如果還要記住一些替代鐵路的路線,實在不容易。

很多時實在不願意坐地鐵,出站之後再要走一大段路到遙遠的目的地,更可惡的是去到之後,發現附近有可以從出發點更快地到達的巴士線。人皆有惰性,要出發之前尋找適合的巴士線,計準時間出發,實在不容易。在街上臨時想坐巴士,也不是隨意就能找到。如果我點一點手上的地圖軟件,就可以告訴我哪裡有巴士從A到B點,我一定不會千里迢迢跑回鐵路站。

問女性友人何時會想坐巴士,她回答道,大概只有失戀的時候想「摺」在上層的一角,孤單痛哭。也許這才是巴士的真正用途,畢竟鐵路裡不能如此。

2 則留言:

匿名 說...

鐵路運輸投資龐大回報期長,而且比巴士更環保,所以我個人認為鐵路優先政策本身並無不妥,但我同意政府不應該完全抹殺與鐵路並行的巴士路線的價值。鐵路提供的是快速準時但是沒有座位和沒有風景的服務,但巴士則可以提供相對舒適的服務。市民是應該有選擇的。至於你提到巴士路線資訊的問題,其實現在九巴和新巴城巴都有提供PDA/手機版路線搜尋服務(http://www.kmb.hk/eng/pda/route.php and www.nwstbus.com.hk/pda )。

暗黑的卡夫卡 說...

看了你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這首歌...彌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