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8日星期一

香港學校制度 全球最佳之一?

教育局副秘書長王啟思去年聖誕大概過得苦悶,急不及待跟傳媒報佳音。全球管理顧問公司McKinsey的「全球表現最佳的學校制度如何脫穎而出」報告指出本港的學校制度是全球表現最佳之一,能吸引首三成的中學畢業生,進入大學攻讀教育,是繼韓國和芬蘭後較高的地方。

只要察看一下數據,便可拆解事實。首先,韓國及芬蘭的教師是首半成及一成的尖子;然後,細看大學聯招近五年報讀教育學位的學生高考成績,首三成即兩個C加一個D左右;最後,報告指聘請優良教師應有上佳待遇,及確立教師的專業地位。不用多說,就讀教育學院跟我校嶺南被視為最後選擇,「學院」二字原來是包袱,更別提教師迫得走上街頭。

老師被行政工作壓過半死,工餘要進修「增值」,人生變成一張八達通,還沒數令人激心的融合教育。我會考成績不夠升讀原校(屯門屋村學校收27分!),走到同區Band 3中學,嘗試指導中一學生功課。有幾位由則仁中心轉介的小朋友,行為情緒上有適應困難,負責老師僅上過幾課輔導班就要上陣,自然被氣得一頭煙。

資優被埋沒 沒得到發揮

十四年前我也是搗蛋的學生,被轉介到巴富街特殊教育中心,成為香港第一代資優培訓學員。及後再於馮漢柱資優教育中心及中文大學斷斷續續上過七年課程。該些課程設計上跟校本培訓割裂,吸收到的知識無從用於課堂之內;缺少校內支援,令部分不滿足校內課程的學生被埋沒,一是搗蛋犯規被罰,一是索性放棄,少數才可在規範中走出去,成為社會眼中的「尖子」。

新「特別資優學生支援計劃」計劃甚為偏頗,只死攻數學及科學,完全不當其他範疇一回事,還不是一樣埋沒人才。至少,當年馮漢柱還有些心理、社會學、寫作、人文的課程,今天不過是一個奧林匹克培訓班。前年施政報告提出斥資2億元成立資優教育學院,教育局卻將資優定義僅定為成績優異/比賽曾得獎的學生,每年寄信到學校叫要求校長推薦交數,如此心態,最終會令教師要應付更多問題兒童。

王副秘,望你明白,成就全球表現最佳的學校制度,背後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15 則留言:

暗黑的卡夫卡 說...

"一將功成萬骨枯"

幸好我不是資優。天才兒童在香港真的很難生存。

香港的教育制度能夠是大部份人擁有良好的數理商訓練﹐但對創造力等就...而我覺得天才兒童不應只是計數機器。

為甚麼我們不能有一個寫詩寫小說的神童?而是股壇神童?我們應怎樣去改革呢?

還是這個社會根本就不需要和不容許這些沒有"市場價值"的東西 -- 即使日本現在的文化產業是如此強勁﹐已我們連博益也守不住?

o奚...

Kris 說...

我們有寫小說的神童啊。七歲懂寫小說出版又如何?這的確令我們讚嘆,可她媽小時候用什麼奶粉、怎樣胎教她、買什麼教材、用什麼XXX教學法方能「培養」出這樣的聰敏小孩才是我們關注的地方。

原來在父母眼中,「天才」是可以用錢換回來的。我們有各式各樣的天才,但原來全部都能後天訓練,正如我以前操電腦奧林匹克操得出神入化就會被當成天才。

匿名 說...

PolyU也常說創意可以培育,但政府偏偏不太理會,由UGC撥款可見。帶點個人成見說,正如光仔昨日在理工七十年特輯說政府根本不視創意教育是研究一種;同樣,部分學系也因缺乏「研究」而被內部扼死。

當IVE導師的同學說,是社會風氣令人不太理會沒市場價值的科目。當殺校加小班來到時,報讀教育的又多了些,有人也不諱言是為份優差;認識的老師中,也有人如此想。真正熱血的也有,熱得教人萌起來。

天才白痴夢,我還是選擇做白痴。

匿名 說...

常秘心聲:
「一將功成萬骨枯」,唔緊要;花少少錢搭個雞棚,搞場「千金買骨」嘅大戲,即刻英雄盡入彀中也。街邊嗰幾條凍死骨,叫食環掃埋一邊就係啦。

其實對香港學校制度,基本上唔好有咩寄望;公營又好,私營又好,學校始終走唔出商業社會同權力/建制個框框,向下一代灌輸價值觀嚟維繫建制,同時為社會製造勞動力。個 community 嘅 core (政府、人心)都係爛嘅,底下其中一環嘅教育制度仲有得點搞吖。有子姪嘅,最多私下點化下,等佢哋知道底細後有啖笑就算喇...

匿名 說...

我同意Galileo文中的一個觀點:為什麼香港的資優教育辦不成功?因為那些官𠐟不是資優生。他們不明白資優生需要怎樣的引導與啟發。
新加坡的政策也許有很多為人詬病之處,她對弱勢社群的重視也不足,但說到資優教育,她卻做得很不錯。究其原因,是因為李光耀也是資優生。他明白那些學生需要什麼。

當然,香港最大的問題不是辦不辦資優,而是除了主流的教與學外,容納不了偏離常規的學生──不管那是偏好的,抑或是偏壞的。於是大家都一窩蜂去玩那個官員定出來的遊戲,努力令自己變成「眾人」(normal distribution的大多數)之一份子,扼殺獨特性。

官𠐟為了方便,定下這樣的制度很正常。
但家長若真的重視子女成長,冇理由同佢地一齊癲。
只可以說,也許太多家長,本身已在社會裏被定型了。

在這個主流價值如此強的社會中,走自己的路,畢竟不容易。

匿名 說...

Galileo,

叫教育局副秘書長王啟思收聲啦!

全世界要讀大學教育系嘅學生,成績不嬲要好過醫學系嘅要求架啦.唔明政府點解九七後唔結束教育學院?根本同大學教育系有重疊!:P

P.S.文憑教師是否香港的畸形產品?

Daniel.

Kris 說...

官員並非一定要是個「資優生」才能辦好資優教育,但起碼要真正知道那些「資優」學生在想什麼。

上年八月,我上的一個為期一年、定期與科大教授上課吃飯的課程舉行了畢業禮。不記得是什麼什麼秘書長來主禮、反正就算是孫明揚親自來也一樣 - 不過是做場show。致辭完,派點紀念品,不到半小時就說有要務在身先離開。我可不能明白這樣上面的官員怎樣知道我們對資優教育的心聲,或是再低層次點的,對課程的意見。我們的意見,只靠一份公式問卷上給的分數反映!

以前我也見過羅范椒芬,她人品很好,肯聽取學生意見,可惜又是公務繁重不能談多久。官員們就算以前曾當過什麼資優學生,大抵也沒有時間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想要什麼。

看看「特別資優學生支援計劃」的網頁吧。增益課程、培訓、訓練營,我們應該被訓練成那些為了奧林匹克比賽,瘋狂地跑車輪的白老鼠嗎?更荒謬的是學分課程,我只想進中大,給我科大的兩分學分有啥用?用學分來「吸引」學生嗎?為什麼辦課程給資優學生要這樣「吸引」他們去上?銀行業務證書課程?痴孖筋。

VC 說...

天才兒童在香港不難生存。

Chris, Galileo, 挑戰你們,一個問題,如果一個香港中學生平均教育資源是$10,你認為如你們者應得的上限是多少?

28481k 說...
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
Galileo 說...

特殊教育從來都比平均消費為高,問題在於每一蚊是否用得其所。提倡閱讀當然係德政,但以PISA作硬指標交數,感覺同以前ERS(Extensive Reading Scheme)一樣硬膠。

東南亞地區有種倒果為因的習慣,重要的明明係學習的過程,卻被結果所代替。為獲得資格而去學習,而非依靠學習的結果去獲得資格,在將資格得到手的一刻,學習的意義已經消失。

如果始終改變唔到此思維,無論如何教改,如何燒錢搞資優教育,都會變成數字遊戲。本來排名作用係讓學校查找不足,倒過來集中發展有助提高排名的工作,到頭還不是得失毫不平衡。

但是否有人夠膽不理會指標放手大幹,只為長遠學生發展而非向家長交數?何以總有家長要小朋友十項全能,務求交往名校的檔案有一大疊?家長忘記課外活動的意義,學校又樂於接收,我還是不看好投放更多資源會有好成效。

難怪總有人問何以中國出不了諾貝爾獎得主,來來去去總是外藉華人。大抵是他們在中港台完成中學教育後就離開,才得以發展所長,真係唔可以怪飯焦都送仔女去外國讀書,因為當你了解愈多,人只會愈煩躁火滾。

28481k 說...

Galileo has put it more eloquently than I did: we treat targets as end all and be all. Although this has been the trend of the world recently (c.f.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in the US, league table and GCSE controversy in the UK), we, as Chinese, almost pursue the target in exclusion of the real aim of education, that children suppose to learn from the process, not to gain some certificates or to attain some arbitary targets.

It's indeed not just the problem of educators, but also parents. As many and I said before (perhaps I should re-edit my comment and repost it),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in Hong Kong is that it only caters for the norm, and more importantly, caters for high-achieving norm. This disenfranchises many people from having a good education because the people just look for results which is insane and insustainable if you ask me. I did my minimal dues back in Hong Kong, wasn't your typical high-achiever post-primary school, so I know what's wrong with school education in HK.

28481k 說...

vc: $12? $13.5?

如果問題在錢銀上倒是易搞,但係香港教育問題已經再不是錢銀問題--教改時已經揼咗比想像中要多的錢,再加上家長的直資,錢根本唔係問題。

教育者的態度才是大問題。

香港教育趨向急功近利,只把學生教育成工業社會中的機器。對大商家、大財團當然最好,但是經濟轉營後好多人會適應不良,會lose out的。

其實香港的教育問題不是資優不資優,而是定位、目標太單一,根本幫不到正常人以外(包括有學習因難的人去讀書,包括少數族裔學中文)的教育需要。好多已發達國家已經著手進行因材施教、多角度、多元化的教育(成功與否可能會有質疑,但係人哋起碼肯試)的時候,香港還停留於單純應試教育(操XX奧林匹克根本就是應試的一種,單對PISA成績自豪又係另一種),校內有少少出位、少少創意、少少另類都會畀人扼死,又如何同人競爭呢?

匿名 說...

英國係太快玩爛GCE,由其前日公佈將HKAL視作高GCE AL兩級.如果早兩年講 ... 算了.

講急功,上年英國提到將原有Polytechnic升格學校改成可兩年畢業,加快就業.當香港終於發現當年女皇四改三留下多大問題時,英國的經濟問題似乎更嚴重,要令大學倒退回職業訓練所.

PS: 你係IC?

28481k 說...

galileo: Gah, as I said in your blog, if you don't want to let others know your stuff, then don't put them up...

Yup, I'm an IC student (I supposed luck and money comes to it, shrug), but a semi-failed one. :S

HKALE is already harder than GCE A Level: I'm told that the difficulty is comparable to pre-1980s "real" GCE A Level , and even more so since the 2000 reform.

However, the current format is actually more stressful: taking 6 separate modules for two years and sit at least 5 of them (another one or two are assessed coursework). Although they can't ask as much of scope due to the modular system, you still end up sitting 3-6 hours of exams (depending on the subject) per exam day every term! Though many do retake their exams... Exam boards must've loved this system: they earn loads from it. :P

Well, not just ex-polytechnic are under such pressure: even in "prestigious" like mine there are talks of "value for money" of the course by local students. Everyone seems to be dictated by the corporate world these days, sigh... I know at least 30-40% of my classmates will enter banking sector when they graduate.

VC 說...

28481k, 太孤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