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角下邨將要進行第二期清拆,上網搜尋「牛頭角下邨」,不少都是人們特地到牛下拍的照片。聽到快將重建的新聞,生怕以後拆了沒拍照會後悔。去拍照是好事,起碼有人還記得牛下,留下一點照片日後再看。但拍照純粹是拍照,有些人說「其實我對牛下沒什麼感情」,因為別人去我就去。人們沒有發覺,自己不是在懷舊,而是在消費牛下,一個有時間限制的旅遊景點?
玩樂拍照 無異去旅行
試回憶一下去旅行團的心境。到旅遊景點,找特別的景色拍幾張,奇怪的東西拍幾張,自己也要留影,做個V字手勢,笑一笑,拍得真美,回家放上網與眾同樂。當地的歷史啊,不,也許太沈重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港人都沒什麼興趣,他們想要的是玩樂,拍些照片,吃點東西,又要走了。
人們去牛頭角下邨美其名是去懷愐,實際上跟去旅行團沒什麼分別,去完一個景點,又到下一個,在人們心中沒有任何重要性。特地看了過去六七年的報章,看看有什麼重要的新聞──02年居民大力爭取原區安置,參與新社區的規劃;03年SARS,董太穿著全套裝備叫阿伯「記得洗手洗手洗手」;06年有牛下地皮應興建公屋還是私樓的爭議;07年房委會決定地皮用作興建歷來最高48層的公屋;08年商戶不滿賠償金額太少拒絕搬遷,又有電費補貼如何遷去新居的問題;近來就有建築內的石棉對工人及居民健康的問題。牛下的歷史及關於重建的新聞,對拍攝者毫無意義,他們根本不想跟社區建立關係。
因有人存在 舊邨才值得懷念
對舊區消失感到可惜,最終應指向對社區、對人的關懷,否則拍照不是在懷愐,而是在獵奇。因為「舊」買少見少,所以我們去尋幽探秘,照片就是戰利品。牛下以後變得怎樣,該區長者的生活變得怎樣,對拍攝者都無關痛癢,他們想知道的是,下一個值得去獵奇的地方在哪。將拆的屋邨之所以值得懷念,是因為有人存在,人的互動達成了社區生活,才有各種各樣的社區特色。相片可以用作紀錄社區與人的故事,但在網上的照片看不出有這種意圖,拍攝者只是像旅行團一樣將奇特的東西拍下來,紀錄牛下的表面,對於社區人的生活、文化如何構成,對香港整體的意義。拍完照還有誰管。
用心記住舊香港的生活方式,為舊社區的人們的故事留下印記,追求進步的同時不忘舊,才是拍照的意義。這樣牛頭角下邨的歷史意義才不會被忘掉。
2009年4月6日星期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4 則留言:
最近一, 兩次去都覺得自己跟那裡有點格格不入, 不再像學生時代去的那種感覺
有一種局外人的身份自覺...
牛頭角下邨雖然無排外性,但是若抱著對自己身份的自覺走進去,的確會有違和感,覺得不屬於這個地方。
總好過連違和感都感覺不到的一犀過客啊。起碼你會知道,你不是來獵奇,你是來體驗一下與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
看來比想像中嚴重。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408/4/blac.html
房署籲拍友勿擾牛下邨民 上樓影磚花 住戶變布景
(明報)4月9日 星期四 05:05
【明報專訊】滿載公屋回憶的牛頭角 下邨清拆在即,近期突然成為「景點」,吸引大批攝影發燒友四處拍照,部分居民和商戶對自己變成「模特兒」大感不滿。房屋署 昨趕在復活節檔期前罕有發出呼籲,要求拍攝者尊重居民。
復活節前罕有發呼籲
樹仁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系高級講師伍振榮指出,「皇后碼頭 是死物,拍拍照也無妨,但牛下是有人生活,被他人拍照感到滋擾,可以理解」。
他關注部分拍照者未具良好拍攝操守,甚至做出擅闖私人地方等過分行為,促請公眾尊重居民及盡量低調取景(見表),而隨着數碼相機普及,學校須加強視像教育,培養下一代的正確攝影態度。
3100戶尚未遷出
40年樓齡的牛頭角下邨最快在今年中清拆,住戶及商戶陸續遷出,但仍有約3100戶家庭和160家商戶未遷出。近期牛下成為攝影愛好者的熱門景點,部分「拍友」更走上樓拍攝特色外牆磚花,甚至以居民起居作人物攝影特寫,突顯屋邨情懷。
房屋署收到居民和商戶反映,居民不滿頻頻被陌生人拍攝入鏡,商戶則感到生意受影響。
牛頭角下邨(二區)重建關注組發言人李達旋指出,他個人不反對拍攝活動,但有些老街坊感到反感,甚至曾與「拍友」爭執。他表示居民最快至5月才搬遷,促請拍攝者克制,不要隨便上樓造訪。
居民代表促拍攝者克制
房屋署上月起在牛下各處張貼通告,指近期頗多市民在邨內拍照留念,呼籲他們合作,不要登上樓層滋擾居民,或在走廊隨意拍照,居民若發現可疑人,可致電管理處或牛頭角警署求助。
房屋署關注復活節期間,可能吸引大批公眾到牛下懷緬遊覽,昨日罕有公開呼籲外界合作。房屋署發言人表示,明白市民到訪牛下是緬懷往昔時光,並希望藉拍攝保留珍貴記憶,不過邨內仍有住戶及商戶未遷出,大量外來人士造訪會造成滋擾。發言人表示,房屋署有責任維持屋邨的秩序及保障租戶權利,呼籲拍攝者尊重居民和商戶。
最怕是用長鏡去捕拍住戶生活一群的瘋狂行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