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4日星期一

政府恃權專橫 終淪輸家

都說香港的政治總是教人失望,這幾天在爭論的「替補機制」似乎再次驗證了這句說話。

不知在甚麼時候開始,政府總是在運用一種赤裸裸的權力,彷彿「權在我手,天下我有」,在立法會內「數夠票」便可,完全沒有聽從民意的打算。對大律師公會的4次聲明,對近1,000位學者的聯署,對其他的反對聲音——需知道剛過去的七一,據民陣的數字有超過20萬人上街;而在五區總辭中,也有約50萬市民投了票——政府都一概不理會。對曾蔭權來說,民望如浮雲,難道民意也一樣如浮雲?

為政治目的 捨公義不顧
更可悲的是,在這種「權力凌駕一切」的邏輯下,政府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政府連一貫的、固有的諮詢程序也可以扭曲,硬是要把一場數個小時的立法會公聽會,和為期多則半年、小則一個月的諮詢相提並論,更堅持公聽會已代表民意。這除了反映政府根本沒有達成共識的誠意外,更重要的是,這代表了政府為着自己的政治目的,置程序公義於不顧。

這樣,最終的結果,便是市民和政府的力量對決,「鬥晒馬」,哪一方力量大,便可以壓倒對方。同時,亦只會造成僵局。

聽民意謀妥協 港府無力為之?
政治一定是這樣的嗎?當然不是。卑斯麥(Bismarck)教曉我們:「政治不是一門科學,而是藝術。」政治的藝術,是達成共識、妥協的藝術。政治不是零和遊戲,勝者全勝,敗者全敗。政治不應,更不能只是權力。

可是,這次政府似乎無意作出妥協,繼續「權力凌駕一切」。可以預見,無論替補機制是否為立法會通過,政府都會成為輸家。通過了,市民的不滿、官民之間的對立會更為嚴重。如果有議員因民意壓力而「轉軚」,導致方案被否決,那麼,政府經已是江河日下的管治威信,將會更形低落。這是一場必輸之局。

香港的政治,在一些重大爭議、大是大非的問題上,總是沒有迴旋的空間,彷彿都是這種赤裸裸的權力造成的結果。這樣的行事模式,對政府有害無益,為何尚要繼續?難道聽取民意、妥協和退讓,對政府來說,真的困難如斯?

1 則留言:

Quality Alchemist 說...

我在網誌中提出補選及遞補雙軌制(補遞雙軌),請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