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5日星期三

網絡加濾器 管制資訊遏創意

好些人接受自己是個庸人,只按本子辦事,其他的大多不聞不問,得過且過。問如何生活得更好,他們會答你「搞咁多野做乜」。

這是了解和掌握自己的限度省點力氣,還是不願去進步?朋友說,工作範圍不太重要,何需著緊。最好不用自行摸索,有例可循,不出軌就沒錯。也怪不得香港人被/自行定位成「沒創意」,創意在我們心目中是多舊魚的,沒有也可以過日辰。

反省這種狀態果實在可怕(有多少人會認真反省是問題)。假設人生下來是完全地無知的,成長依靠的能力就是好奇心,看見新事物夠膽去嘗試用盡不同感官去感受,並記住該種感覺,判斷是否對我們有益,他日可以再接觸。常言道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因為你不吃下去就不知道其美味,也不會繼續吃下去,想出多點的煮法使其更美味。缺乏嘗試新事物的勇氣,還對原地踏步感到高興,真夠荒謬。

畏懼新事物 填鴨教育之故?

除了內在的好奇,外在的壓迫也可以是動力。在內地,近日網上串流影片「草泥馬之歌」大熱,目的是對抗「河蟹社會」的壓迫,以粗口諧音片段,反抗消滅很黃很暴力資訊的「清除精神污染和反網絡低俗」運動。在香港《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修訂剛完成第一輪諮詢,本地處境中言論自由非尚方寶劍,亦要限制在社會道德接納之範圍,但絕不應該對網絡空間作極嚴厲的管制,如強制安裝過濾程式及一定時間內禁止上網。大陸網民正正因為沒有言論自由,才群起表達不滿,香港故步自封之餘,還嘗試收窄活動的空間,不讓你碰就好!難道是生活太安穩,不論遇見什麼新的都感到驚慌失措,只活在舊有的舒適區就好?

某大學導師在網誌上寫過,有位日本社會學教授一抵達香港,即感到頭昏腦脹,原因是香港實在太五光十色目不暇給,習慣在田野間細味身邊事物的老教授,一時間受不住太豐富的感官刺激。原來香港人平日接收太多資訊,早就麻木,再給他新的東西會嫌煩,寧願不聞不問。就像小時讀書填鴨填多了,長大後就不願再吸收新知識,還嫌填不夠麼。終身學習/創新,草泥馬戈壁!

有句聽到爛的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本來這就是人應有的生存模式,求知若愚,渴望有新的方法處理生活,渴望進步。我們竟是倒轉的,遇到新事物就左驚右驚。我們被填得太飽了。

2 則留言:

匿名 說...

不少事,只能做,不能說;一說破,便嫌多,反效果。創新、求知、進步之於香港,正屬此類。Repetition -> over-emphasize -> coercion,如何不反肚?

匿名 說...

說漏了:既是肥甘利厚,積困於中,還是先去熱清滯為妙。再加催谷,或成膿癰,或為血崩,唔死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