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6日星期四

國民教育 感性交流勝「洗腦」

在零三七一後,政府與中聯辦驚聞人心「尚未回歸」,急急亡羊補牢,加大力度推動國民教育。成效尚未知悉,《心繫家國》一片就被指「洗腦」。

要認清事實,香港人經歷英國人刻意模糊中國在香港的位置,要市民及青少年自動心繫家國不可行,亦非不能。每次國家有難,由韓戰禁運到特大雪災,香港人總大力幫忙;國家成就也是萬眾一心向太陽,難道有人覺得劉翔不是驕傲?

了解國情政制 認識真實中國

國民教育應由大而小做起。大者,認識中國民風,歷史國情,以至政制等,以了解中國在國際中的權利、責任及義務,在中史及通識科課堂中討論,不能因歷史未有定案而避談近代史;小者,提供更多交流機會,讓青少年認識真實的中國,不管真實是多殘酷醜陋,也要讓他們用自己眼睛看,用自己腦袋思考,以實踐配合理論去討論及理性批判所感所得。決不讓他們只見到經美化及「修正」的一面,他們是來看真實,不是媒體與別有用心人士營造的超現實(Hyper-reality),決不可讓美化的超現實取代現實。

要保存真實,就要相信香港人向祖國之心,別再浪費精力討論「香港人」與「中國人」的民族認同。籍貫填「香港新界荃灣」跟稱呼自己「上海人」「北京人」根本一樣,何以「香港人」會成為原罪?姑勿論現代城市人對自己的城市比國家更有歸屬感,「中國人」的概念從來曖昧。民族英雄岳飛煽動仇恨諸殺匈奴及胡虜,原來今日通通叫「中國人」,歷史課本上卻從來沒解釋這種「分裂國土」行為。

孫中山在反清與建立共和國的同時,提出「五族共和」作為凝聚國人的意識,而這種論述不過是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一種意識型態上的想像。今日卻被人隨手拿來建構一種更為荒謬的想像,刻意強調殖民意識,指摘香港尚未脫殖,卻又以大中國主義掛帥,忽略地區文化甚至民族差異。這種「民族認同」,大概要先由消滅方言說起,無助推動國民教育,倒令不少人反感。

搞國民教育是長遠大計,不可操之過急。在內相信香港人本質是愛國,在外協助中國改進,有所為與不為者,如庖丁解牛,從重點入手,而非大刀闊斧摸不著邊際,則萬事休矣。

延伸閱讀:
Benedict Anderson (2006)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ew Edition. London: Verso

4 則留言:

匿名 說...

Galileo,

雖然教育在某個層面與灌輸對等,但要人做任何事情(本能除外)都需要經過教育噃:)

Daniel.

kenkachemhazard 說...

Galileo, 我真的不認為劉翔的成就值得我因此驕傲, 楊利偉亦然.

對於某集團的情感依附從來要以感性先行, 更要時間培養. 這一點我贊同你.

只是何謂"中國"? 要愛"中國"的甚麼? 如果真的可以容許個別腦袋獨立思考的話, 那我們幾乎只剩下負面情感:

華夏文化嗎? 自宋以來已經失去活力, 剩下來的已經不在大陸;
中國政府嗎? 只用消滅意見分岐達到和諧的政府可會令人生厭;
山河大地嗎? 遍地農藥工業污染過度開發清拆只會令人傷心;
共產黨嗎? 一支統治中國的"民族"有甚麼特別值得愛? 做二臣可是兩面不是人.

就是因為新中國可厭, 但又要人愛它, 只可靠洗腦, 做得幾多得幾多.

Galileo 說...

行文用字上,此文本是交去左派機構(無誤,自我毀滅見成工機會),故有些位置並非真話,而是諷刺。

大概是想指出,其實中國一字,本來無一物,是孫中山、梁啟超等借用啟蒙運動而生。不計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根本唔係中國同蘇聯個套,中國好多西學為用,係用錯同消化不良。

正如程翔言,也許文人那種愛國,不容於當權派;也如馬國明言,香港人真是原罪,沒有脫殖,不過換了統治者。

Galileo 說...

忘了補充,這一套說法,阿爸拿去跟他同輩,或是在中國生活過,或者經歷過文革的,根本受不了這套。

這就是何以愛國教育根本不行之故,一來是代溝,二來是大家忘記了兩地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