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涌一名居民就港珠澳大橋的興建所帶來的空氣污染,透過司法程序再度審理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讓我想起了台北大巨蛋開發項目中的環評審議。兩者都是因在追求經濟發展下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影響市民的生活,而民眾透過合法的機制來表達他們的憂慮。
筆者在5月27日參與了台北市政府就台北文化體育園區(又稱台北大巨蛋)進行的環境評估會議。2000年,台北市政府計劃將日治時期並在1998年停產、位於台北松山區的製菸廠改建成為巨蛋體育館(其概念來自日本東京巨蛋),希望成為台北市內甚至台灣的主要職業棒球賽主要地點,以增強國際競爭力。
台北巨蛋環評 忽視公眾意見
台北市政府以BOT方式開發(即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來邀請私營公司以競投合約方式投資興建。但這個由私營公司所提議的大巨蛋體育場地只佔整規劃的一小部分,另還包括了商業中心、商場及酒店。本來的體育發展計劃變得面目模糊,成為商業項目,引起住在松山菸廠遺址附近的居民、關心松山菸廠保育的團體及環保組織不滿。他們堅持保留菸廠內過百棵受保護的百年樟樹,希望能成為市內第二座森林公園,並且質疑大巨蛋在建成後的使用量。這案件一直在爭議聲中拖拉了十多年,一共經歷了11任行政院長、4任台北市長,直至大巨蛋最後履約限期為今年7月2日需要作出決定,因此5月27日的環評會議便成為了大巨蛋案的最後一次評審。
是日會議內除了環評會委員外,列席者更有負責這項目的財團及反對這項目的居民、團體,以及市議員助理。可是,當委員提問完後,主席卻不讓在場民眾發言,這引起了在場的居民、環境團體及綠營不滿,更一度衝上主席面前認為民眾有發表意見的權利。
廣納不同聲音 免再加深民怨
一個多小時後,委員笑容滿面的離開會議室,記者及民眾一擁而上查詢結果,主席宣布環評會以有條件通過大巨蛋方案,要求計劃必須限制大巨蛋及相關建築物的面積。會議的結果惹來環保團體及當地居民的不滿,並批評這會議是台北環評史上最恥辱的日子,認為環評委員不專業,沒審查大巨蛋的開發對周遭環境的影響。
港台兩地的環評機制問題不在此討論,我想指出的是既然環評是市民大眾參與的平台,即政府在體制上容許了市民透過這合法渠道發聲(而事實上,市民大眾有權對自己所身處的環境發表個人訴求),政府應尊重這個平台,而不是如特首般,引起用司法手段來達到政治目的之嫌。廣納社會不同聲音,才是社會進步的關鍵。
第三條機場跑道現在鬧哄哄的討論興建及規劃,除了經濟成本效益外,環保亦成為了另一個焦點所在。我看縱使在只有一年多任期的政府下,這仍是一個契機好讓大家參與討論,免得民怨繼續加深。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