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7日星期二

梁唐誰當特首 終局難免同樣

近日,特首選戰鬧得沸沸揚揚,梁、唐之爭成為社會焦點。可是,如果有人問,兩者之間誰人比較適合當特首,我只會不置可否。原因無他,這個問題問錯了。在沒有公開、公平的選舉之下,無論梁、唐哪人成為特首,最終的結局都只會是人仰馬翻。

打全方位民意戰 補政制不足

沒有普選,便沒有民意授權。在普選的規則下,哪怕是喬治布殊、陳水扁,甚至是董建華,一旦真的當選,其他反對者也無話可說。這便是選舉的遊戲,輸了便是輸了,輸了便要「心甘命抵」。因為這是人民的最終選擇,不能不服。但是,現在的這個體制,人人都有不服的理由,而且是合理地不服,施政又豈會暢順?

新特首可以怎樣做?唯一法門,便是營造有利凝聚共識的氣氛,收納所有界別的意見。要打的,是全方位的民意戰,為政策、施政爭取最大的認受性,以個人能力補體制之不足。

面對市民,要做到真正的虛心聽取民意,掌握民情。拜託,諮詢不要再由上而下、有預設立場了。「只有briefing,沒有dialogue」的諮詢,完全是虛妄。好好的揣摩民意,多讀幾份報章,多一點親身落區,不要再和民意脫節。

爭認受性 議會內忌親疏有別

在立法會內,更不能擺明車馬大玩「親疏有別」,要把所有議員都當作是要爭取的夥伴,不可有「數夠票」的思維。這樣,政策才有最大的認受性。很簡單,如果特首自絕於大約6成民意支持度的泛民主派,下場會如何?董建華和曾蔭權便是最佳的例子。

克林頓曾經說過:「美國人民把總統職務交給一個政黨,又把國會交給另外一個政黨,不是要為了讓雙方鬥氣,勾心鬥角,相反,他們是呼喚我們消弭分歧,達成共識。」新特首面對現時的政治體制,也要有着這樣的智慧和氣魄。

但是,整項工程可謂再造香港的政治生態、政治文化,難度不低,需要極為高超的政治技巧,更要審時度勢,知所進退。能夠應付這種政治工程的,大概只有如李光耀、邱吉爾和列根之類的人物。在香港,我們呼喚的是專業的領袖、政治家(statesmen),而不是業餘水平的政客(politician)。可是,梁、唐似乎都不是這等級數的人才。在這個情況,談論特首選戰,只是「Who's up, Who's down」的八卦新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