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跟幾個同校的師兄弟,中學以後各自修行,循着不同的途徑,今日在美國矽谷不同的科技公司嬉戲遊玩。
我們每人各有所長,背景不同,人生目標亦相異。不過,大家的共通點是:在中學時代曠課缺席日數極多,沒有花費太多時間於課堂功課考試上。在其他同學為公開試那三幾個優等成績努力時,我們卻把精力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我們犧牲的,或許是公開試成績表上的幾分;我們所得的,卻是贏在起跑綫那半步。
蓋茨未上大學 已熟練程式
這正正是暢銷書《Outliers》作者Malcolm Gladwell提出的「贏在起跑綫」和「一萬小時法則」。前者指在大多選拔制度下,同齡的小朋友中能力佔優者,會獲得額外照顧,從而增加他們與能力稍遜者間的距離;後者指若一個人要在某個領域有傑出表現,先決條件是花上一萬小時練習研究。微軟的Bill Gates還沒上大學已玩上一萬小時寫程式,他唸大學時自不然對電腦科技有充分認識,也察覺到其他人對電腦認識缺乏,才能擁有毅然輟學哈佛的勇氣。
問題是:哪裏來那一萬小時?筆者唸中學時,有幸享受隨意曠課的「權利」,得以把時間投放在對我來說更有意義的活動上。高中預科幾年,時間積累下來也有兩三千小時吧。
路路有新天 勿過分看重公開試
但最近每見報載「新高中恐慌暑假補課朝9晚8」,就不禁為莘莘學子而神傷,寶貴青春就此浪費在課堂裏公開試上。即使假設公開試的好成績對個人前途有正面影響,但是,根據定義,能考第一的只有一個人,而且受邊際遞減效用所限,多花一倍時間讀書並不能把成績翻一番。
如果一個學生清楚自己多花一倍努力讀書,亦沒可能贏在公開試的起跑綫。那麼,強迫他每天上學讀書,是否有點不切實際?如果讓他把精力投放在研究其他東西,是否更合乎效益?我們常強調要「贏在起跑綫」,卻往往忘記了社會上其實有很多很多條起跑綫,公開試不過是其中小小的一條而已。
當下的現實是:很多學生把自己的寶貴一萬小時全花在公開試上,千辛萬苦在終點裏還困在芸芸人海中間。既然如此,何不另覓他徑,把精力投放在其他人煙疏落的跑徑裏,說不定三爬兩撥,就能闖出新天。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