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水平的人,看出甚麼水平的事。大都會單身人士愈來愈多,廿餘歲女生看到的是將會孤獨終老,忙不迭參加變身作戰計劃,目的是要盡快嫁出去;「趨勢大師」大前研一看到的卻是「一個人的經濟」下,龐大的商機。
自九十年代樓市泡沫後,日本經濟低迷了超過20年。日本人並不缺錢,但他們不消費。人們遏抑消費慾,經濟因此喪失活力,更加走不出低谷。大前指政府與企業無法催谷人們消費,因為他們錯判現狀:日本已徹底進入「成熟國家」,若以經濟成長為前提的「開發中國家模式」來制定策略,產品當然賣不出去。
消費兩極化 產品需獨特
在日本,人們在大多數情況下極之節儉,平日吃穿都是廉價品,但在特別的日子,卻會大破慳囊,犒賞自己。大前形容,這是「平日吃50元的便當、假日住五星飯店」。
我發現香港的情況也類似。許多上班一族平日不過吃大家樂、穿G2000,但周末約在甚麼地方聚會?最時尚的,莫過於在樓高100層、飽覽維港美景的Ritz-Carlton吃下午茶;連續幾天復活節假期,又往哪兒去?最好是到東南亞吃喝玩樂,晚晚住5星級酒店也在所不惜。
消費兩極化,還表現在另一方面:貴的要獨特,平的要超值。過去日本人崇尚奢侈品牌,但漸發現名牌的價值與其價格未必劃上等號,大眾化品牌一樣能提供優質產品,而且名牌早已不能滿足成熟社會消費者的虛榮心(全世界仍對名牌趨之若鶩的,恐怕只剩中國),故日本人開始追求消費品的獨特性。
蘋果成霸主 豈止在功能
只要商品擁有故事、獨特性、好玩等元素,消費者即使一擲千金也很樂意;否則,再割價也不會得到青睞。典型例子?蘋果產品。大前指出,一件產品要賣得貴,絕不能僅提供功能,必須創造「知覺價值」。最平與最貴的手錶,價錢豈止相差百倍?分別就在這裏。
以上是一些成熟國家的消費模式,配合單身人士愈來愈多的趨勢,就發展出截然不同的市場。如果想把握「一個人的經濟」,企業必須重新定位。
香港也正受「一個人的經濟」衝擊,如現在新落成的樓盤,不少都走精緻小巧路綫,瞄準的就是薄有積蓄的單身男女;又如超市開始提供小包產品,方便一個人煮食。但香港同時受另一股更大的消費浪潮牽引,那就是內地遊客搶貴香港,從高檔產品到日常用品都不能倖免,令香港市場全國化。兩股浪潮交織下,香港的消費市場會變得怎樣?港人如何安身立命?希望有香港的大前研一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