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星期三

打工不只為回報 人生更快樂

我是個思想傳統而簡單的香港打工仔。工作對我來說很重要,既可賺錢養活自己,又可證明自己的價值。

做人壓力多來自工作。具體的說,壓力主要是來自上司。當自己的工作表現不符合上司的要求,就會感到失落和自責,抱怨自己為何做得不夠好。

工作損生活質素 本末倒置

最近發現,與很多人相比,我相對在乎自己的工作表現,有機會因此而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煩惱。想深一層,其實自己是很在乎得到上司的認同。

從另一角度看,自己可能是有點本末倒置。工作的原始目的是賺取金錢,以支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但現在卻是為了工作,自己的生活質素卻大幅下降。

工作反成了自己的生活重心。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工作,而喜怒哀樂大多跟工作有關。而問題是,跟很多朋友面對的情況一樣,打工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現在想來,過於在乎自己的工作,是否在拿自己的人生開玩笑?從宏觀的角度看,當一個地方的經濟進入低增長階段時,當地企業的盈利增長來自搶去競爭對手的市場佔有率,因此企業間的競爭激烈。面對這情況,企業既要提高其服務或產品的質素,也要積極地減省成本。

再者,由於企業擴張市場佔有率並不容易,企業難以增加職位,因此員工晉升的的機會極其有限,同事之間的競爭也異常激烈。作為打工仔,面對的壓力固然不小。我認為,激烈的競爭是引致工作壓力大的根本理由,而我們是沒有能力去改變這個宏觀情況。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想法。也許,如果要減低工作壓力,我們就不要那麼在乎要在工作上取得成績。

勿介意評價 為喜好而工作

在這社會,事業上取得成就的人會受人尊重,甚至是獲得讚美。然而,如果達到這目標需要承受很大的代價,又是否值得呢?不是在建議,大家不要努力工作。而是如果大家不再那麼在乎其他人如上司、同事、家人、朋友等的評價,可能會對自己有更大的好處。

也許,我們可考慮選擇幹一些自己喜歡幹的工作。而喜歡幹的理由不是因為成就感和回報,而只是因為喜歡幹。雖說這樣做可能會降低物質回報,但自己卻可能會過得快樂一點。抱這想法的問題是,我已假定自己一定能找到一份喜愛的工作。而現實卻可能是,根本沒有這樣的工作,畢竟每份工作都有其可惡的地方。抱這樣的期待,容易讓自己失望。不過,可幸的是,我是個容易滿足的人。

2013年10月22日星期二

「新香港人」只求機會 漠視港價值?

我一直以為「新香港人」指的是新一代香港人,從多角度展現年輕人怎樣看香港,回應當年曾蔭權提出新(一代)香港人應該有新思維。

誰知《人民日報》一篇署名文章分析,原來這只是美好的幻想,新香港人不是你和我,指的是來自內地的新(一批)香港人才對,由這些移民精英帶領香港。這一炮打來,網民都紛紛熱論,這是不是代表要沖淡香港本地人口?

人民日報問 港人擔心甚麼?

這些新香港人或許各有目的來港,說他們全都是受內地官方指揮來侵佔香港,這不合理。若有機會,任何人都希望留在更好的環境工作。《人民日報》問「香港人究竟在擔心甚麼?」我會擔心的,正正就是他們只求工作環境,不去理會為甚麼香港是這樣不同於內地,為甚麼新一代香港人擁有不同的思維。

香港如何由移民社會,變成今天本土意識高漲的社會,相信不用再多說。兩三代人在香港出生、成長、工作,才使香港從一個地理名詞,變成人們擁護的價值。我們擔心的是,從天朝大國而來的新香港人,沒有共同的歷史,只當香港是中國一個較易找機會的城市,他們會理解香港在過去百多年特定的國際環境,巧合地營造出來,不同於中國的價值嗎?中國影響力龐大,我們還有沒有兩三代時間和空間改變這些人的想法?

例如內地論壇網民見到「新香港人」,不禁想起「新上海人」。新上海人指的是改革開放後湧入上海工作的外省人,時常在網上被上海人攻擊,藉以表達他們的困境。他們指「新上海人」會這樣說:「國家把大量資源放在上海……上海人如此受益,還天天叫嚷嚷,實在不應該」或是「我在上海,我說普通話,我是新上海人!」

移民香港 莫持支配者心態

把上海換成香港,就是我們需要擔心的處境。當外來人口認為自己擁有更「先進」的文化,不願對本地人示好,只肯擺出支配者的心態,誰會喜歡這些人在身邊呢?為甚麼要看人家的嘴臉,而不是培養自家的香港人,讓新一代能各有所長?

香港人應該從歷史學會一點:十七世紀以來,世界上許多外貿港口衰落,因為地理各有局限、經濟不斷浮動、支配者更是變幻無常。若有一天中國不再需要香港,外來的新香港人只會用完即棄。

2013年10月17日星期四

沒有透明度 如何能服眾

收到令人失望及憤怒的消息後,在Facebook發現了那個Page,我Like的時候只是1萬個Like左右,到凌晨2時多短短8個小時,已有26萬個Like了。

心中「嘩!」了好幾次,第一次親身見證互聯網的震撼威力!

連黃之鋒在facebook也說:「學民思潮絕食佔領12萬人先有16萬Like,政府一唔發牌,5個鐘內16萬Like……點都好,請大家盡Like,這就是民意。」

反國教後 政府再創「佳績」

對,這就是民意。上年學民思潮能在短時間內善用社交媒體,傳播反國教信息,凝聚群眾,Facebook Fans Page收集了16萬個Like,引發12萬人圍政總,大家相信這已是個紀錄。但發牌當天,政府再創「佳績」,破新紀錄,以時速計,每小時3萬多個Like增長,即代表每小時有3萬多人同政府講:「萬人齊撑!快發牌比香港電視!」絕對可以說:「口水都可以浸死你,盲都可以睇見,聾都會聽到。」

一個人走出來表示不滿,其實已經代表背後有多於一個「沉默」的人不滿,現在即是代表不滿發牌的人是26萬的倍數,我正為政府如何拆這超級「巨彈」而擔心。

以我不專業的分析,好簡單,香港人大多數是沉默的一群,基本上「敵不動,我不動」,我不理你做甚麼,就算有甚麼不滿,最多飲茶同「吹水」時高談闊論一下,但上次反國教事件,身為家長的市民,心態基本上認為:「你搞我都算,你搞我個仔同女就唔得,我一定同你死過!」

不解釋發牌原則 引質疑

至於今次,身為一個普通香港市民,我們的期望很簡單,就是有更多選擇及有質素的免費電視節目,政府選擇性地只向兩個免費電視發牌,拖延發牌多時後,市民認為準備最充足、最期待的香港電視卻莫名其妙地不獲發牌,政府不解釋原因,不披露發牌原則只說是「一籃子原因」,有講等於無講。更奇怪是,以「避免過度競爭」為藉口,拒絕同時向三間電視台發牌,市民必問:「不是為了引入競爭而發牌?以市場主導,汰弱留強,令市民受惠於更高質素的電視節目嗎?」再者,這次發牌不是真正的免費頻譜,同無綫亞視的不一樣,不是大家安坐家中就可以睇到,必須要安裝機頂盒。唉……無言了。

政府剝奪市民的知情權,透明度等於零,怎能讓市民相信政府沒有黑箱作業,沒有「關照」現有兩台?我眼見上次反國教「政治中立」的一群,今次統統都走出來表態了,這不但代表民意,更代表市民對政府高呼:「請不要試探我們的底綫,不要得‧寸‧進‧尺!」

今天我們要珍惜網上發聲的自由,堅守公義,「今天不站起來,明天站不起來!」

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內地人紮根香港 平常心看差異

此前在香港電台做節目,分享對內地同香港文化差異之看法,本希望促進理解共融,以和為貴。卻沒想到被別具創意的有心人拿來斷章取義。

從此以後,各種分享只作為本人敝帚自珍之愛好,絕不代表任何有內地背景之人民意見,懇請別有用心之人對我口誅筆伐即可,切勿傷害無辜。上期說到要多些分享,所以我決定從頭說起。

深港購物 10年逆轉

話說2001年第一次來香港,從紅磡走下火車的那一刻,美好的感覺就撲面而來。香港海關工作人員,作為紀律部隊之成員,嚴肅之餘態度卻非常友善和藹,氣質不凡,盡顯香港電影中阿Sir和Madam之風範。即使我不幸被抽中,要求打開箱子進行檢查,卻絲毫沒有被冒犯之感。

走出海關,坐上KCR開往九龍塘城市大學的火車,車廂之乾淨整潔令人驚訝,當時認為,再高尚文明之社會亦不過如此。當然,今時今日,內地和諧號和高鐵之乾淨整潔,亦不可同日而語。

新奇,是我第一日到港的另外一種感受。香港水果竟按個賣,買一個蘋果,在內地可以買一斤。在canteen吃飯,最便宜的竟然是滿滿一碗肉的燒味飯,菜比肉貴的道理怎麼也想不通。以至於此後我吃了整整一個月的燒味飯,真是價格便宜量又足。

後來我每月去深圳購物一次,因為覺得便宜,買到拎不動為止,今時今日,恐怕內地來港購物的朋友們也有這種感覺。現在在內地請朋友吃飯,高檔餐廳菜單拿出來能嚇人一跳。10年之間,這種感覺調轉,真是怎麼都想不明白。

最刺激的還是第一天的晚上,當晚跟着幫我租房的朋友從九龍塘一路走向深水埗,愈走愈心驚膽戰,四周的景觀愈來愈破舊,尤其是走到自己租住的唐樓附近,有行色詭異的男男女女走來走去,還有人試圖搭訕,令人極度不安。

深水埗 Vs 又一居 天堂地獄很近

走上沒有電梯的破舊唐樓,租住的劏房裏有個上下鋪的鐵架床,我爬上屬於我的上鋪,窗外霓虹閃爍,我就告訴自己,這個鬼地方住完這兩個月就走,以後再也不來香港了。第二天早上,從深水埗一路走向城市大學,當路過又一居時,我突然覺得,香港的天堂和地獄離得很近。

十幾年來,每次想起當年來香港第一天的經歷,都覺得記憶猶新。美好、新鮮、刺激之初體驗,特此分享以銘記。其實,無論內地、無論香港,無論哪裏,社會之包羅萬象都再正常不過,平常人平常心,一切的存在,也許都合理。

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

本土意識高漲 限奶令難回頭

港府在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期間進行奶粉壓力測試,被指是為撤銷限奶令鋪路,惹來公眾關注。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多番強調,在確保本地嬰兒有足夠的奶粉供應時才會撤令。不過,反對撤令的人是否只是着眼於「充足供應」這四個字上?港府的回應是否忽視了本土意識日益高漲的一群港人?

35%市民挺港獨 成關鍵少數

年輕人圈子中,不少人對撤令有保留,他們尚未成家立室,本港嬰兒是否有足夠的奶粉,對他們來說,根本就不是切身利益。不過,他們的本土意識較強,就是覺得「香港嬰兒可以優先得到本地奶粉」沒有任何不妥,甚至所有「港人優先」的政策也是天經地義,為甚麼要叫停?

這就是撤銷限奶令引起爭議的深層原因,除了供應是否充足外,更重要的是港人本土意識早已萌芽,要撤銷「港人優先」政策,自然便會有人出來反對。

這批人的數量有多少?《本土論述》和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2012年進行調查,有大約三成半的港人認為,如果中央容許,香港應該獨立。撇開調查是否政治正確,無可否認的是,這反映出有三成半港人的本土意識非常強,可以預期,他們當中大部分是反對撤銷限奶令的。

更關鍵的是,這三成半的人並非港府「講道理」所能說服的。本土意識、港人身份等,根本就是一種感覺。限奶令本身更是象徵着「港人」、「非港人」身份有所區分,對本土意識強的人來說,就是不能觸碰的「神聖政策」,哪怕當局拋出多少原因、大道理,也難以打動他們,一味強調「充足供應」更可謂捉錯用神。

也許,三成半的反對比率在社會上仍是少數,但也是「關鍵少數」(significant minority),港府處理稍有不慎,政治後果可想而知。而且,當局一旦堅決撤銷限奶令,這批人只會反對得「比激進更激進」。

撤令反效果 恐比激進更激

梁振英政府上任初期,為爭取支持,便推出了如限奶令、港人港地等的「本土措施」。這類措施客觀上起着強化「港人身份」、「本土意識」等的效果,措施推出後,在觀念上,本土派的人更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港人利益應優先得到保障,如有剩下才用來應付「非港人」的需要。

因此,這類措施在本質上是易放難收,撤銷只會惹來更大的反響。就好像綜援一樣,綜援金額只要稍為減少,港府也定必受到抨擊;取消?更是想也不用想,限奶令也是如此。

而且,這批人會更大力地抨擊特首梁振英「不是香港人」、「出賣香港」等。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早前曾要求港府施政須顧及內地群眾感受,當局隨即考慮撤回推行短短一年的「本土措施」,在本土派看來,港府就是向內地「跪低」,深深刺痛他們的神經,他們對撤銷限奶令的反彈也就更大。

港人本土意識日益高漲,撤銷限奶令必然引爆中港矛盾。如何處理這些牽涉「本土」的議題(正如現在已有家長要求「港童港學位」),考驗着港府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