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0日星期五

讓「港童」成長 減呵護學放手

6月中接到好友來電,她說妹妹剛於IVE畢業,正投考國泰的空服員。小妮子已連過了兩關,只欠最後一對一的面試,但考官曾評她的英語水平稍欠理想,於是她希望我這個負責地勤招聘的人,能夠抽時間與她妹妹練習以英語對答,及告訴她我平常擔任面試官時會問及哪些問題。

星期天,相約姊妹倆在咖啡店見面,妹妹準時到達,面試的問題已經看過談論過了,好友才姍姍來遲。

求學擇業之路 從心出發

她的妹妹在互聯網上認真地找尋了很多問題,以及標準答案,亦列下一些普遍見工會遇到的問題。見她在自我介紹的答案寫得不多,我就給了一些引導性問題及建議,着她多說一點特別的事,讓考官有更深的印象。

我們更熱烈地談論着一些situational問題,例如有乘客拿着相同座位號的登機證該如何處理,妹妹就背誦了在網上找來的答案,一字不誤。姊姊希望妹妹以英語和我傾談,但妹妹因為害羞所以拒絕。

然後姊姊忽然問我:「如果你的妹妹剛畢業,你會希望她繼續升讀大學還是出來做事?」

我沒有直接答她,反而問她妹妹:「你考了哪幾間大學,及甚麼學科?」她答關於巿場學的課程,我再問:「那麼,讀完巿場學後,畢業想當甚麼職業?」

她想都沒想就答:「考空服員,一次考不了,再考。」

我答她姊姊:「讓她考空服員,書可以遲一點再唸。」

她姊姊說:「萬一,她考不了空服員,又錯失了讀大學的機會,那怎麼辦?」

我說:「那麼,假如她考到不喜歡的大學課程,難道你要強迫她唸下去麼?反正她唸多少書都只是想當空服員,這只是早或遲的問題。再者,如果考不上大學,又做不成空中小姐,世上還有很多選擇,而且你的妹妹聰敏伶俐,其實不用過分擔心。」

搵工首重熱誠 勿背標準答案

7月某天上班時,被一位職員截停了我的步伐,她想送我一本會考放榜指南,這使我想起了自己一路走來的經歷,那些人生中所做過的大小決定,也想起我這個朋友的妹妹,再聯想到今天我們面對的港童問題。

人們說「港童」都因被過分照顧,在成人的呵護備至下,失去應有的自我照料能力。其實,我更認為成年人可以給下一代多一點自由,多一點成長空間,因為他們有時比我們更清楚自己想怎樣。

眼看朋友的妹妹為了一份她嚮往的工作,專注找尋答案,花心思時間做足準備工夫,不能說是不佩服的。不過,作為一個負責招聘的面試官,我亦希望年輕人可以多一點思考,不要把網上的答案照答如儀。

Model answer可以令你答得很圓滿,但我們更看重一個人的本質和工作態度,你的熱誠可以為你爭取一份工,但model answer卻未必。盼與各位剛畢業的同學共勉。

2010年7月26日星期一

教科書貴年年漲 電子書未治本

書商連年加價,家長的負擔一年比一年多。據說特首考慮以電子書代替用之已久的書本來解決此問題。但電子書真能防止書價不斷增加嗎?

教科書價在經濟衰退時也逆市上升,書商解釋是成本增加。難道書籍成本如紙價等,真的每年也在增加嗎?

書商與學校 或利益輸送

每間學校的書單規定學生新學年的課來自哪些出版商,有的甚至規定要用上新版。

書商和出版商們為爭取更多學校使用它們的書,便透過不同途徑,如金錢資助學校更新設施和教學活動來換取支持。學校們為了減省開支,接受書商和出版商們的資助,但書商和出版商所花的金錢,最後還是會轉嫁到學生家長身上。

此外,書商為了和學校及教育團體們拉攏關係,還會贊助一些如春茗的活動,讓校長以優惠價享受超值豪華飯局,甚至提供名貴抽獎禮品。這些宣傳費和公關費,最終也必會轉嫁到家長身上,這也說明為何書價連年上升。

更新維修費 巧立名目價照加

政府一日不解決書商壟斷和書商與學校間利益輸送的問題,即使是改用電子書,書價也一樣可連年照加,因書商可以更新電子書軟硬件為名來加價。

此外,電子書成本雖不如手提電腦昂貴,但對很多低收入家庭也是負擔不起的。加上電子書日新月異,單是更新費和維修費也不便宜。

政府每年津貼家庭經濟能力較差的學童書簿費,單是2008年已經用了5.5億元,這根本是變相津貼書商加價。與其每年花數億去津貼學生買書,不如把那些錢直接花在學校的身上,以「補償」學校們不能接受書商們的利益。

政府也可要求學校們在決定書單時,讓家長在各科用書上有選擇權,以至增加書商間的競爭,而不致被單一書商壟斷,動不動加價。

其實教育局也可參照外國做法,容許學校們自行購買教科書循環再用。書本由學校每年派發給學生,到學年完畢便收回,在新學年再派發給新學生。學校每年只需替換破舊的書本便可,既環保又省錢。

度身訂造教材 一舉兩得

書商們埋怨出生率不斷下降,加上小班教學如果推行,他們將會更少顧客。

政府大可容許學校聘用因小班教學而被迫裁去的多餘教師,為每間學校度身訂造它們獨有的書本,在出版和印刷上交由書商負責,既可保住教師飯碗,又可保持書商收入,一舉兩得。

想以電子書來解決書價問題,是換湯不換藥,捉錯用神。

林匡正 香港青年智庫研究員

2010年7月19日星期一

網上接外判 港商可拓新天

朋友現時替一家珠三角港資企業工作,其主要業務是生產產品出口往歐美市場,然而,今年以來的民工荒促使勞工工資大幅上漲,對公司帶來沉重的經營壓力。管理層正考慮將廠房搬到青島。朋友擔心搬廠以後,他會失去工作。

我認為,朋友的憂慮不無道理。為了減省人力成本,最近很多企業如富士康也加緊從深圳工廠的生產綫搬往四川、河南、河北等勞工工資較低的地區,而傳聞富士康會將其深圳廠房的勞工數目,由40萬人減至10萬人。

內地高端人力過剩 港商契機

原材料和勞工價格急劇上升,人民幣又開始升值,有點像2007至08年的情況。部分捱不住的廠家未必會選擇搬遷,而會選擇結業。新一輪的倒閉潮是有可能發生的。面對上述形勢,朋友正在考慮是否作轉行。

不過,與民工荒同時發生的竟然是「大學生就業難」。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多達630萬人,今年政府高度重視,實施「2010高校畢業生就業推進行動」,以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率。

上述兩個看似矛盾的現象,似乎預示着我們的出路。大學生就業難,意味着內地高端產業勞動力過剩,抑制這類勞工未來幾年的工資增長。對港商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商機。

30年前,港商將工廠生產綫由香港搬往內地,利用便宜和龐大的勞動力,大大擴大了生產規模,出口產品往歐美賺取大量金錢。今天,港商將後勤部門搬往內地,減省不少成本,然而,此做法只可以節流,卻不可以開源。

不過,如果能夠承接歐美企業外判出來的工序,那就不同了。工序外判的模式最近有新的發展。過去,主要是跨國大企業將工序外判給境外承接企業。近年,受益於Elance.com、Domystuff.com、Brickworkindia.com、Guru.com等外判網站平台的興起,連中小企業也可以很容易地將流程外判出去。

會計行政設計 均可外判

從這類網站觀察到外判工序的類型很廣泛,包括軟件開發、會計事務、行政、銷售、設計工作、法律服務等。這潮流似是方興未艾,以Elance.com為例,今年首季外判承接企業和人士在此網站所承接的生意額,就比去年同期多達40%。

不過,似乎比較少香港企業在這網站承包工作,相反當中主要是美國和印度企業。美國企業通常承擔如公關、企業策劃,市場營銷,品牌建立等收益較高的高端工序。而印度企業則較多從事如簿記、呼叫中心等收入較低而相對低端的流程。這是否意味着,香港企業在離岸服務外判業中難佔一角色嗎?

對此,香港貿易發展局年前發表的「內地香港合作承接國際服務外判」研究報告就提出,「香港憑藉本身的優勢,是內地後勤辦事處與離岸客戶的理想仲介,更可成為面向客戶及軟體工廠的品質保證中心」。

自金融海嘯爆發以來,發達國家的很多企業為了減省成本,正努力將非核心業務外判出去。也許,為考慮是否轉行而煩惱的朋友,可以針對此一趨勢,返內地創業,藉着廉價勞動力和互聯網,承接國外企業的外判生意。

2010年7月12日星期一

計算得失輾轉反側 不如打波

人愈大愈覺得自己功利掛帥,做事的背後總隱隱埋藏着某些動機,每個抉擇總起碼有某程度的得失計算利害考慮,行事時往往是為了其他目的,有時那些其他目的甚至羞於啟齒。

給母親寫信 只為提醒給零用?

比方說,唸博士努力寫論文其實不是因為喜歡做科學研究,而是為了日後豐厚的薪金;日以繼夜開發電腦系統跟其他軟件供應商比拼,只為博聘書一份;在外國讀書定時給娘親寫家書,是因為怕她於百忙中忘記給自己寄生活費;在別人的網誌踴躍留言不過是為該作者的垂青;花一個下午寫文向報章投稿,亦主要不為跟讀者交流,而是希望豐富自己的履歷;去歐洲旅行給女朋友寫明信片,是為省卻代買名牌手袋的舟車勞頓;在夜半煲完電視劇給論文導師發電郵報告研究進度,也不過為暗示明天早上閣下不用指望找到我。

每當夜半夢迴反省自己一天以來的所作所為,在慶幸自己運用小聰明走過一關又一關後,發覺原來自己十分邪惡,做事時往往別有用心地為了其他目的。雖然白天時總能把動機掩飾一下,但晚上於床上輾轉反側,覺得這樣無盡的計算實太過自我抑遏,不禁問,究竟我這樣功利的生活意義何在?

最近開始認真地打羽毛球,認真是指一切都要盡量做得好。由最基本的發高遠球練起,自己靜靜地站在羽毛球場一角不斷重複練習發球,目的是令到每一球都落在底綫旁的一角;然後跟波友一來一回地打高遠球,就是想要聽見擊球一剎那鏗鏘悅耳的聲音;最後計分打比賽,贏輸絕無相干。

每次打完羽毛球,拖着沉重的身軀回家,我都覺得舒暢無比。起初我不明所以,打波除耗盡體力外一無所有:羽毛球場上女生少之又少,自己又經常打失波累街坊輸比賽毫無成功感,老闆又不在場於是毋須表現勇猛,我永遠打不贏林丹、謝杏芳,打羽毛球是換不了錢和成就的。實不能解釋為何打羽毛球能使這樣功利的我身心舒暢。

運動為減壓 動機最純潔

不過,漸漸發現原來做運動使人身心舒暢的奧妙之處,正正在於它的輸贏無關痛癢,一場比賽便只不過是一場比賽,於是打羽毛球的動機和目的,就只是為了把羽毛球打好,沒有其他利害考慮,動機十分純潔。一天到晚我都在數算利害得失,羽毛球場反成為一片寧靜的空間。常聽人說「要拾回自己」,想來意義就是如此。

2010年7月6日星期二

拓年輕人視野 創意改變香港

TED是科技、娛樂、設計的佈道大會,綜合了美國矽谷的創意文化精髓。隨着網上視訊分享平台興起,TED於新近兩三年間,廣泛傳揚,許多優秀的演講流通到世界各地,尤其受到教育工作者熱捧。

TED號稱「優秀的思想可以改變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年輕人無疑最能接受思想衝擊,也總是最需要看到改變世界的契機,因為改變代表着新的機會,每一輩人都是在改變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喚起存在感和一切動力。

惟有創意經濟能在金融風浪中擺渡累積,美國靠矽谷走出幾度經濟危險,日本也是依賴創意早植於產業核心,苦撑了十數年。四小龍無一不在工業經濟黃昏來臨前各自轉型,新加坡和台灣倚重科技,韓國重注在娛樂事業。韓流於千禧年間襲港,竟然一舉揭開Mark哥的大衣,香港大眾娛樂一旦失去工人階級口味支持,已經不怎能推陳出新,只能跟着工業北移。

香港最大困境 金融至上

香港目前的困境,並非僅僅是政治見解上的分歧,而是作為一個經濟體,我們充其量擁有很好的形式、機制和框架,卻欠缺了整全的精神內容,尤其是一個可以在金融風浪前不為所動的舵。

若果不說賺錢,許多港人立即失去了存在感。社會對於失業人士的歧視和不諒解,對學子的緊張和逼迫,正正就是這種思想殘缺所致。經濟收益只是能動力的後果,而最純粹的能動力,總離不開思想與自覺。

TED在供應思考角度,帶領精神發展方面,累積了許多好的點子。思想無國界之分,近年,日本、中國、台灣,乃至到東南亞諸國,都很積極引入TED或類近的資源。一旦受到啟發,當地的教育工作者、年輕人很快就組織起來,形成自立的傳播和繙譯的行動單位。

國內的TEDtoChina,TEDxPEDITION,TEDx1KG,日本的TEDxYZ,各有千秋,聚集了有想法、能捨傳統資源而行動的年輕人。這股分享思想衝突的潮流,或許已藉其他名義和框架傳入香港,比如說是MAD(Make a Difference),但論總體規模和強度,尚有許多空間開拓。

即使那些機遇和香港的環境有機會格格不入的,但若吸收刺激的,是無根可言的年輕人,那他們住外闖,突破香港找尋空間,機會成本極低。人皆知道現在是中國的黃金時代,但不是每人都體驗過,國內的機遇容許了幾多年輕人高速成熟和自立,不知道多少位置是尋常香港百姓也鑽得通的。

年輕人有機會 還衝擊政府嗎?

先要解決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到國內看也好,到國外看也好,不是每樣事物都比香港好。有好的東西,也惟有通過親自發掘,才管得上用。TED有點優秀的地方,是講者皆親身說法,他們不只有獨特思想,也是實際行動者,親手解決過箇中問題。大多數拿出來分享的事,也是尋常大眾自己可以做到的。

如果有了思想,有了不同的視野,自然會看到更多機會。有機會的年輕人,還有空閒去衝擊政府嗎?他們只要闖出實績,不由得政府和社會不認同。非我求於人,乃是人求於我。奈何我們社會有些管道窒息了,還勉強地把年輕人擠進去,操練他們的思想只朝一兩個方向想;奈何我們總是裹足於居住問題層次,樓價擋着了視綫,上車盤彷彿是唯一的機會所在,否則就要墮入社會所謂的囚牢。

容納新產業 拓經濟新動力

由後工業轉到金融至上,許多地方都曾面臨類似的社會困局。在金融環境尚可時,納稅補貼去搞福利,延長教育,或許可以吸納部分社會壓力,卻不是個長遠計。惟有容納更多不同角度的看法,新的產業才會得到認同,轉化為真正有經濟運轉能力的輪子,為不同的人開出適合的位置。

2010年7月2日星期五

高薪非萬能 學術氛圍更重要

城大教職員協會曾因薪酬評核體制問題,與校方產生不同意見,引起了一場風波。一直以來,世界一流的薪酬待遇是香港各大學吸收教職員的法寶,大學薪酬問題也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不過,近年來,香港各大學在這一方面的優勢與周邊地區比較,已經開始逐漸喪失。

科大曾言 頻遭挖角無力挽人

科大校長陳繁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很多時候由於資金所限,「無力挽留人才,頻遭挖角」。

隨着中國內地經濟發展,國內各大學對於引進教授所給出的待遇也不斷提高,有時甚至超過香港的大學,例如深圳市正在籌劃建立的南方科技大學,所給出的待遇為「特聘崗位教師待遇,將不低於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水準」。

周邊待遇提高 港卻不進則退

而香港傳統競爭對手新加坡,近年對於大學的投入也逐步增加。在亞洲另一端的沙特阿拉伯新成立的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給出的教職員薪酬待遇達美國大學標準數倍。

香港各大學開出的挖角條件低於歐美很多大學,同時又要面臨周圍新的競爭對手,在引進一流的海外學者方面有不進則退的危險。

事實上,薪酬並不只是香港各大學在人才吸引力上的唯一優勢,很多真正願意貢獻學術界的人才對於薪酬以外的大學理念、文化、研究教學環境等軟件更為看重。相比於中國內地,隨着兩地經濟水準的接近,香港的大學在薪酬上的優勢降低,但在制度上優勢和自由的氛圍仍然頗具吸引力。

近年來,內地的一些大學僵化的體制和民主自由的缺失,不斷受到批評,香港的大學應該積極發揮自己在這一方面的優勢。

然而,身在「文化沙漠」的香港各大學學術氛圍和研究環境卻是軟肋。

歐美的一些一流名校的教職員,對於教學和研究工作有很強的投入心,不僅僅為幾斗米工作,而將學術事業作為人生樂趣,整所大學形成了良好的氛圍。但香港的一些教職員把教席僅僅當做一份「人工比較高」的工作,缺乏精神上的進取動力。

一流教員 不只為幾斗米工作

這樣,香港的大學高薪招聘的一些在國際享有盛名的外籍教授,對大學缺乏歸屬感,大多不會打算在香港長期發展,只是為了優厚的薪酬而短期工作幾年,來去匆匆,對提高大學整體水準的實質幫助也很有限。所以,各大學也應該在提高精神環境和氛圍有更多的投入,而不僅僅只注重表面工程。

薪酬不可能長期作為吸引人才的制勝武器,對於各大學來說,展現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優勢,積極克服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劣勢,才會使高質素的教職員不斷加入。

焦述銘 青年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