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9日星期一

學上網虛擬消遺 長者不愁孤寂

嚴嚴冬日,路邊積雪結成濕滑又骯髒的冰,北面吹來乾燥刺面的凜冽寒風,如非必要都不會上街。時值學校假期,沒需要回校,夢醒後還留戀在溫軟的被窩,把電腦拿到跟前,先看電郵後查網誌留言再爬別人的網誌。

打機睇戲 床上充實玩一天

未幾,覺得肚餓,情非得已地離開睡床,把一打水牛城雞翼從冰格移到微波爐裏,沖杯咖啡,回到電腦前在itunes store買片看,邊看邊在facebook回覆留言和管理幾個網上遊戲的進度,看罷就玩PSP同時跟身在世界各地的朋友msn互通消息,然後在土豆網追看昨晚的《珠光寶氣》,再從書櫃裏隨便找本書讀寫寫網誌,一天時光如過隙白駒轉眼即過。

去年中出版,龍應台的《目送》裏,最後一章關於她父親離世前的種種經歷。八十多歲的人,手腳的靈敏度大不如前,還是堅持要開車上街買菜看朋友,甚至走到風馳電掣的公路上。後來出了意外,兒女們叫他不要開車,改叫計程車好了。可惜一輩子節儉的老父,捨不得叫車,從此足不出戶。

未幾,老父的背句僂了,眼失焦了,牙不能咬,未幾連走路也不會了。龍應台當醫生的弟弟說,老父的急遽退化,大概是從他們不讓他開車後開始的。也許,沒有了車,不能買菜,也少了跟其他人來往,少了精神寄托,確令人衰老得更快。

因為老化而變得行動遲緩,上街見朋友買菜等等的日常活動出現困難,生活失去了意義和目標,衰老當然加劇。我會想,當我和我同輩的人老去時,會不會遇到同樣的問題?還是,我們已一早習慣了透過虛擬網絡去交際娛樂?足不出戶,雙手不離鍵盤滑鼠,不就是無數宅男宅女的日常寫照麼?

老人行動不便 上網活動最好

當娛樂和交際都可以家裏進行,依然可天涯若比鄰地跟朋友會面,也可以日以繼夜地打電玩,每一個遊戲都賦與玩家新的使命新的目標,不愁沒有精神寄托。就算是身體開始遲鈍,再玩不了爭分奪秒如WoW跟Counter Strike等實時遊戲,還有無數回合制如三國誌和Travian等等。還可以在網上賣武器賣經驗值賺生活費,橫豎人們對虛擬世界躲在螢光幕後的真人沒有多大興趣,又有誰會在意於射擊遊戲裏被別人「兜背脊」的是個十歲小朋友還是個八十歲老人?

到底,這不過是個因想逃避工作而希望可終日打機的廿五歲學生的主觀願望,到七八十時還有沒有這樣的興緻就不得而知。不過,望著家中的老人,倒希望他們會上網會打遊戲機,總比白白地對著四面牆好。

2009年1月12日星期一

女星洩春光 與辱國何干?

剛送走了多事的2008﹐想不到09年不夠一星期便來了個Deja vu -- 又一個艷照門。不過今次的主角"更壞更腐敗"﹐因為那是中國著名女星章子怡與外國未婚夫的比堅尼沙灘照。看著二人在沙灘上的親密纏綿﹐中國網民(特別是男性)不禁罵聲四起。

露乳、撫吻玉臀確是大膽動作。然而﹐這是在一個遙遠加勒比海的小島沙灘上和自己未婚夫的恩愛行為﹐不能說是荒淫無恥吧。章小姐是以演藝為事業的中國女性﹐並不是國寶。 說她崇洋媚外喪權辱國﹐只不過是近代中國人自卑情意結作祟吧了。

曾積弱百年 致集體自卑

為何自卑呢?當然與中國百年積弱有關。自十九世紀西方列強鴉片戰爭的蹂躪開始﹐中國人就被稱為東亞病夫﹐尊嚴盡喪。雖然1949年建國後的抗美援朝打得美軍不敢再輕視解放軍﹐李小龍的中國功夫也大聲地宣告了「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但中國人運動不行的「病夫」形象仍揮之不去。於是國家培育了大批優秀運動員。1984年奧運會零的突破到2008年北京奧運金榜之首後﹐中國人終於也在體育上成為第一。

在中國變成政治大國、軍事強國、經濟巨人、體育健將林立之後﹐竟然還為中國女星在海外與她老外未婚夫的偷拍照而群起攻之。如果是中國男星與外國女星的親熱照﹐結果恐怕會是天淵之別。因為她是「鬼妹」﹐是高人一等的 -- 中國文化中的「深層階級觀」與近代的「集體自卑情意結」原來未曾離開我們。

排斥方大同 大香港情意結

在最近的叱吒頒獎禮上﹐新進男歌手方大同奪得男歌手金獎。用國語演譯作曲的他﹐竟引來香港年輕網民說因為他不唱廣東歌﹐而不夠「Local」的評價。即使方大同的母親是香港人﹐自己也在香港住了十年以上﹐就因為他不是唱那些大路K歌(廣東話)和沒有美男子的條件,就被定為非香港歌手。無論那是對國語歌的恐懼﹐或是歧視內地長大的方大同之「深層階級觀」﹐方大同的確因為與香港樂壇普遍歌手不同而受批評。

香港是一個華洋雜處的地方。網民對章子怡的艷照門較多包容﹐顯然較內地網民少了點「集體自卑情意結」。可惜對方大同不夠「Local」的批評﹐卻無意間顯示出「大香港情意結」。新香港人如何自處﹐還須好好學習。

2009年1月5日星期一

千金難買少年窮 挫折助成長

每個人都有「唔知自己想點」的時候。究竟這是第四代人身處的環境引致的錯,抑或其實所有人都曾走過我們這階段?不只是我們答不出「我的志願」,其實第二、三代年輕時也曾經答不出。但假以時日,我們總會明白「自己想點」,而誘因往往是挫折。

「唔知想點」 年青人通病

十八廿二,正是一個人的思想成型的時候。當時接觸到的社會,會對我們的思想有著極大的衝擊,一浪接一浪,改變少年的思想,漸趨成熟。面對身邊的轉變,失戀、讀書失敗、窮困等,而且可以是接二連三的發生。

四代人的框架,在以往哪一代人身上一樣通用,根本是年輕人的通病。你、我、他都曾經迷茫過,不知去向;誤打誤撞,又闖出一條生路。沒有人可以從一起步就走上正途,不容我們去嘗試、沒有跌跌撞撞,又怎麼能成長?以前聽過「英式教育法」(跟英國應該沒有關係),對子女完全的冷淡,任由他自己找出路,讓他跌到不再痛,敢於面對衝擊而成功。當然小孩子需要父母的愛心,不致於完全冷漠。可是因為過去一兩年的經歷,不斷跌倒,然後再爬起來,我倒開始感激他人的冷漠--「千金難買少年窮」,不苦過,沒法成長。正如打爛仔交,打掉牙和血吞,每個人有數十隻牙,機會多的是,大不了搏到無為止。

名校小孩依賴補習 失去鬥心

近期替低年級學生補習是很好的經歷,他們是很好的觀察對象。雖不能以偏概全,找補習的多是家境好,讀名校的細路,問題是懶或是鈍。沒有人去逼不懂勤力,或是沒有人幫助不肯多花時間自己衝破問題。每月一千幾百補習,不算太大筆錢,但浪費了孩子自行摸索的機會。人仔細細,越多挫折越好,給打倒,再起來,不是為了報復傷害你的人,還應該感激對手給機會你變得更強。

雖然有些人在香港的社會脈絡可能永遠都爬不上去,裝備自己卻不受社會環境所限。去想自己希望的人生是怎麼樣的,不要做嬰兒車裡的小寶寶,只望嗟來之食,嘗試去找自己想做的事。有了目標,就放手一搏。這樣,我們才終於知道「自己想點」,找到自己的出路。